都是不敢報案。
【心上人:e不知道咋說,感覺譚氏真的慘,但是不報案確實不好。】
【一言不合:嗯,報了案找到的機會其實更大一些,人販子以後也會投鼠忌器不敢有太大的動作,不過可能古代人民的法律意識不夠好吧,也情有可原,我反而覺得她丈夫一個讀書人不報案更有問題。】
林渙看了一眼方塊,把小妖怪們說的話給譚氏重複了一遍:「夫人,不然你就報個案試試,您女兒已經被拐了很久了,這回總不怕人販子對她不利了,若是報了案能找回來也不錯啊。」
說完,他就帶著英蓮去摘花去了。
譚氏愣怔在原地,細細地琢磨了一下林渙的話,又想了想自己那可憐的女兒許是還吃不飽穿不暖,叫人磋磨著,頓時心一抽一抽地疼,又想了想確實應該報個案,趕忙去跟管事的請了假往縣衙裡頭去了。
她不會寫訴狀,但是林縣令從上任的時候就有過特批,說是衙門裡頭的師爺們都是讀書識字的,若是有農家人有案要告盡可去找師爺陳情,讓其幫忙寫訴狀書。
因此,譚氏尋摸著就找到了師爺那裡。
正巧兒師爺也在,譚氏戰戰兢兢坐下,把自己女兒被拐的事兒說了一下。
師爺聽著聽著就皺起了眉頭。
他是林風起身邊跟久了的師爺,性子極為剛正,素來也清廉、關注民生,聽她說這事已過了一二年才想起報案,先是覺得這樣的案子不好斷,找一個被拐的小女孩兒在這姑蘇城裡都像是大海撈針,更何況人販子可能還將其賣到別的地方呢?
繼而又想,像譚氏這樣隱而不報的人又有多少?是否姑蘇城裡就有個柺子窩呢?被拐了那麼久的女孩兒都被賣去哪裡了?這是否就是一條產業鏈呢?
他越想越心驚,匆匆忙忙地去找了林風起,將實情一一說來。
林風起聽完也沉默了,說:「得細查。」
然而一二年的陳年舊案了,如何查起?師爺心口發苦。
林風起想了想說:「人販子拐了人必定要賣人亦或是轉運貨物,先從驛站和人牙行查起吧,歷年的城門口的出入名單你叫人送一份給我來,尤其是那些頻繁出入的、拖家帶口的,許是那些被拐的小孩就被混在裡頭帶出去了。」
師爺躬身:「是。」
第18章
譚氏報完了案便空下來了,因著請了一天的假,倒也不用上工,她繞去集市買了些肉菜便回了王家村。
路上碰見村人,他們臉色都很怪異。
其中一個拉住她問:「你家王舉人已不在縣令那裡教書麼?」
起先王舉人得了教書的活,村裡頭羨慕嫉妒的人可不少,但也沒人說什麼,誰讓自家的男人兒子都不爭氣,別說考科舉,大字都未必認得一個。
王舉人是村裡頭一份的體面,眾人還提著雞蛋賀了一回,想著沾沾喜氣。
誰知道人昨兒灰頭土臉回來了,身上的狼狽樣都叫人看見了。
他素日裡清貧,穿的都是洗的發白的衣裳,為著教書還特地裁了新衣,昨兒個那新衣汙糟得有些過分了。
譚氏臉僵了一下。
昨天王舉人回來的時候可沒跟她說被人家辭退了,只說林少爺請了假要休息,身上的衣裳是不小心弄的。
譚氏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情況,只能笑著與村人說:「我還不知道什麼情況呢,剛下了工,等我家去問一問。」
那個攔住她的村人上下打量了她一眼:「你這身子還沒好,怎麼就出去上工了?」
不是村人大驚小怪,實則是兩年前譚氏女兒沒了以後,她就大病了一場,過後身體總也養不回來,三日裡總有一日半是歇著的。
因為這個,村裡人還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