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歷史上塞爾柱帝國的這位蘇丹活著回去,那麼在他求教求助的時候,並給出了足夠的交換條件的時候,皇帝趙桓授權王彥,可以出兵救他,這叫順水人情。
反正大宋不救,他按照歷史軌跡,大機率也會活下去的,也會回到塞爾柱帝國。
而且他到這之後還有十多年的蘇丹日子好過,並且這十幾年他還會在西邊找東羅馬帝國以及十字軍國家的晦氣,雙方還會有爭戰,這對大宋來說是有利的。
大宋就想看塞爾柱突厥人跟東羅馬基督教直接掐架,打的越兇越好,大宋才好從中獲取利益。
如果這位蘇丹桑賈爾不在了,帝國很快就會分崩離析,而且他是一位左右歷史程序的人。
如果他死了,中亞的歷史走向可能會變得不可知,這是趙桓不願意看到的,他希望局勢朝著歷史的軌跡發展,他才能夠洞察先機。
因此救蘇丹桑賈爾,既是有利於大宋,也有利於皇帝趙桓以後對中亞局勢的判斷。
不過王彥不打算那麼輕易的鬆口,他只是冷冷的瞧著伊沙克說道:“當初是你們把我們攆出來了,現在又把我們請進去,如此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當我們是你們的奴僕嗎?
伊沙克頓時額頭是汗,一個勁賠罪,說這一次蘇丹陛下是真心的,國書裡頭已經寫的很清楚,只要大宋答應了,他可以代表蘇丹馬上先簽條約。
然後伊沙克再把條約帶回去給蘇丹簽字,加蓋印章條約生效,隨後等到桑賈爾回到國內,會將條約公之於眾,也會交代他的外甥馬赫穆德,西喀喇汗以後歸屬於大宋的訊息。
確保在大宋接管整個西喀喇汗的時候,塞爾柱帝國會從中協調並配合做好交接工作。
王彥跟伊沙克關係不錯,也不忍心為難他,於是當下點頭答應。
伊沙克大喜,雙方商議條款之後草擬了條約。
因為條約需要雙方皇帝簽署蓋章才能生效,伊沙克反覆央求王彥說道:“從這到你們高昌國烏城距離太遠,來去至少要半個月,我們戰局可等不了那麼久。
能否請我們蘇丹簽字之後大宋先派兵去將蘇丹救下來,把他送過河?
接下來你們可以出兵,先把西喀喇汗給佔領了,後面的交接我們再慢慢弄,交換文字也可以之後再辦理。”
王彥也覺得這樣可行,當即便答應。
隨即伊沙克將草簽好了的文字帶了一份回國,去交給他們的蘇丹桑賈爾簽字蓋章。
他急匆匆告辭離開,返回了西喀喇汗,來到了阿姆河邊蘇丹桑賈爾藏身的地方。
可是讓他驚駭的是,到了這裡他沒有找到桑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