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打得大敗,就是這個原因。
法蘭西那邊爆發的戰爭,腓特烈這邊隨時都盯著的,所以知道的很清楚,他可不想步國王的後塵,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組建一支沒什麼戰鬥力的強行徵召上來的雜牌軍。
在爆發饑荒之前這還有可能,因為那時候養一支軍隊的成本不高,但現在糧食這麼金貴,都炒出了天價了,他手裡又沒有大量的糧食。
如果陡然把幾十萬的民工轉化成軍人,那他就得拿出這麼多人的糧食來供養軍隊,畢竟士兵又不是鐵打的,得吃飯,還需要相應的兵器裝備。
打仗是最耗錢的,誰都知道,所以他現在可沒有那個心思和能力。
但這話頭卻被趙桓接了,他說道:“邊境伯爵提出的建議其實很好,也正是我想說的下一個分流的重要舉措。
我們除了年輕女子去當英雄母親,年輕男子去打工,挖運河掙錢之外,還有就是讓年輕男子去當兵,然後向外征戰,我知道國王殿下和諸位擔心的是如何供養這支軍隊。
這個就要回到我之前的提議了,我已經說過了,大的糧食囤積在神羅帝國境內和周邊的大大小小的貴族手裡,我們可以靈活變通一下,不要一杆子插到底。
讓各公國的公爵和伯爵出面,由他們向下面的小貴族發號施令,讓他們以平價出售糧食,否則就對他們實施強制徵收手段,這樣公爵和伯爵就不會反對了。
而那些小貴族就算反對,胳膊也擰不過大腿,咱們就能得到糧食來組織軍隊,但這支軍隊組織之後要立刻對外用兵,搶奪敵國的糧食和資源。
只要是能從佔領區獲得糧食,那麼我們的軍隊維護就有了基礎保障,既擴大了疆土也穩固了軍隊。”
這句話倒是讓腓特烈來了興趣,如果能夠團結所有公爵和伯爵,然後讓小的貴族把糧食平價出售,那整體就不會有大的危險,同時還能獲得軍隊的糧食。
像趙桓說的,組織的軍隊立刻對外發動戰爭,然後透過戰爭來獲取財物獲取糧食,這倒的確是一個解決辦法。
腓特烈說道:“我們組建軍隊,從法蘭西手裡把領土奪回來,可是那些領土也在鬧饑荒。”
趙桓搖搖頭,像看白痴一樣看著腓特烈,說道:“幹嘛要去跟法蘭西打?只要我們跟法蘭西和亨利簽訂和平條約,先忍下這口氣,法蘭西的路易一定會跟亨利重新開戰的。
讓他們兩個狗咬狗,先打個兩敗俱傷,回頭咱們再對付他,這不是更容易嗎?”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