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預算和決算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國王往往是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而且花在什麼地方由國王說了算,都是全憑興趣愛好,大部分都花在享受方面。
趙桓說道:“所謂預算決算,就是財政每一年度的錢用在什麼地方要有一個全盤考慮,每個年度要辦哪些事要寫下來,每個事項要花多少錢,有個大致的預算。
將來就要按照這個預算方案來執行,所謂決算就是每個年度結束,對這個年度中財政的開支情況要進行審查。
看看有沒有把錢用在預算時設定的方案上?錢的花銷情況有沒有被挪用?有沒有結餘或者不足,下一年度是否需要繼續投資等等,都要進行審查評判,這樣一個國家的收支才有計劃的進行。
就像家裡一樣,所有開銷都要有計劃的進行,不能有一分花一分,那整個國家的錢財往往會入不敷出付出,而且很多錢沒有用在帝國的發展上,這是不行的。
對預算和決算進行審議,當好帝國的財政總管,是議會很重要的職能。”
腓特烈頓時便把臉黑下來了,他說道:“那我這國王怎麼掌控財政?”
趙桓說道:“你作為國王,可以對財政的預算提出你的方案,然後提交給議會討論,如果議會不同意你的方案,沒有權利修改,只能投票否決。
那你就需要對方案進行修改,以確保錢用在帝國上,當然王室有專門的財政開銷,這部分錢由你自行決定,不需提交議會。
但究竟在帝國開支中佔多少比例,這個今天的內閣會議要討論決定下來,這部分錢將來就直接劃歸王室,由你自行決定,剩下的錢將列入帝國的財政開支,最終要由議會審議決定。”
腓特烈當然不幹,他說道:“不行,說好了的財政由我決定,我如果不能決定財政權,那我當國王幹什麼?”
趙桓聽他又來這一句,於是冷聲說道:“如果你覺得你當不了羅馬人民的國王,沒問題,我們現在另外推選羅馬人民的國王,我相信有很多人願意取代你,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
他們會秉承效忠於帝國,服務於人民的精神來當好國王的。”
腓特烈陰沉著臉,沒再說話了,趙桓看來在這件事上不會讓步。
於是他把目光求助的望向了其他幾個內閣成員,希望他們能幫到自己說話。
不過他註定失敗了,連他自己的幾個手下都覺得趙桓說的有道理,一個國家的財政收支必須要有計劃進行,而之前是沒有計劃的,完全是國王說了算,入不敷出是經常的事。
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個帝國在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被迫貸款才能組建軍隊,這就很可笑。
他們也吃慣了財政無節制亂花錢的苦,他們也希望對財政的開支有自己的發言權,避免了國王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於是紛紛發表意見。
趙桓的幾個支持者當然是支援趙桓的決定,而腓特烈的幾個支持者雖然沒有明確的支援趙桓,但是也覺得這有道理,變相的支援了趙桓的決定。
這讓腓特烈無可奈何,最終只能同意,由議會來負責財政的預算和決算審議。
趙桓之所以大力推動議會制度、司法獨立制度,就是要在神羅帝國搞事做準備,也是為將來推行全球制定統一的國家機構和體制進行預演和測試。
他要確保在他百年以後,大宋的疆土有一個穩定的國家體制,這個體制只受制於法律,不受制於某個君王。
要想指望一個聖明的君主來統治好國家是不現實的,必須由制度和法律來規範,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趙桓在大宋暫時還不能推行權力分治的國家機構模式,但是在神羅帝國倒不妨進行這方面的測試。
他需要總結經驗和教訓,為將來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