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趙桓希望的結果,就是要逼著古格王朝的這支生力軍加入印度半島的混戰之中,最終拼光他們,所以不需要大宋去跟他們硬拼。
不像對待金兵那樣集中優勢兵力來打殲滅戰,畢竟在高原地區,軍力調動實在是困難重重,要召集上百萬的軍隊那難度可想而知。
還不如讓新的集團軍卡住山口,逼他們回到混亂的印度半島去直到滅亡,大宋又省心又省力。
藏王下達了撤軍的命令,把法王和大將軍強久奧率領的軍隊全都撤回來,因為他已經得到訊息,這兩支軍隊的進軍也非常不順利,沒能拿下任何一個山口。
事到如今,唯一的選擇就是殺回去了,殺回恆河流域。
跟殺入印度半島時選擇是一樣的,他們優先進攻的是兆漢王朝。
可是他們很快發現比之前攻打兆漢王朝時勢如破竹不一樣,因為他們在這裡遇到了另一支軍隊,——庫斯達爾王朝的軍隊。
再加上兆漢王朝之前被打散的軍隊重新集結,在他們撤退的這兩個月裡得到了恢復,並且另外擁戴了一個國王,名叫普里特維。
這是前國王的弟弟,這位現任國王馬上重新組建了王朝軍隊。
庫斯達爾王朝殺入兆漢王朝進行劫掠的時候,兆漢王朝採用了割讓土地換和平的策略。
因為他們的軍隊實在不是庫斯達爾的對手,便把整個西邊靠近印度河大宋疆域的土地全都割讓給了庫斯達爾,這是整個兆漢王朝最肥沃的土地了。
庫斯塔爾當然希望這個結果,所以馬上雙方達成了協議停戰,以土地換和平,並且雙方還結成了同盟,一旦有外敵入侵,共同抗敵。
因為庫斯達爾也知道他們的實力雖然比兆漢王朝強,但強不了多少,真的要打,雙方會拼個兩敗俱傷,而兆漢王朝之所以用土地換和平,就是不想兵力拼光。
這時候,昌德拉斯持續亂局,北邊的兩個王朝佔據北部,東部朱羅王朝等四個王朝的混戰還在昌德拉斯東部進行。
這些王朝隨時可能會趁亂進攻兆漢,他們已經探聽到之前兇猛的古格王朝的藏兵似乎沒有回去古格王朝,在喜馬拉雅山脈被宋軍牢牢狙擊。
因此兆漢王朝和庫斯達爾王朝的國王都作出判斷,藏兵很可能在回不去的情況下會折轉重新進攻兆漢王朝,那麼他們兩個王朝將會迎來勁敵。
基於這種判斷,兩個王朝被迫達成聯盟。
果然兩個月後,藏兵重新殺了回來,目標直指兆漢王朝。
兆漢王朝剛剛平定的戰火重新燃了起來,兩支同盟軍陳兵邊境,與古格王朝的藏兵展開了生死搏殺。
藏兵在喜馬拉雅山脈遭到重創,二十五萬軍隊折損了五萬,只剩下二十萬了。
而且他們的糧草在這兩個月裡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們急需糧食,他們的習慣是透過搶劫來獲得糧食的,所以必須要拿下兆漢王朝獲得糧食。
可是這場戰鬥打得異常艱苦,因為兆漢王朝已經組織了十萬軍隊。而庫斯達爾有十五萬,總兵力達到二十五萬。
並且這一次兩國聯合出兵,利用了對地形的熟悉和氣候的習慣抵擋住了藏兵的強大攻勢。
而這時雨季來臨了。
習慣於高寒環境的藏兵根本無法適應溼熱的雨季,戰鬥力直線下降,很多藏兵都生病了。
戰鬥陷入了相持。而藏兵的糧食越發跟不上了,他們所在的區域兆漢王朝和庫斯達爾王朝早就進行了堅壁清野,防止藏兵重新殺回來的時候獲得補給。
由於堅壁清野,使得習慣於透過劫掠獲得糧食的藏兵無法獲取糧食,這進一步加劇了藏兵戰鬥力的減弱。
兩個王朝的反擊打得有聲有色,藏兵卻越打越被動,藏王再次陷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