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89章 印度的茶葉和棉花

茶葉的,皇帝要用兩年時間將茶葉推廣到整個南亞次大陸,難度是非常大的。

不過這也是他的一個挑戰,皇帝已經把難題擺在他面前,作為臣子他就要想盡辦法去解決這個難題,實現皇帝的意圖,才是他做臣子的本分。

好在大宋有的是錢,用錢來砸在貧瘠的南亞次大陸上,只要有錢開路,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所以吳敏躬身道:“臣明白,臣一定在兩年之內將茶葉在整個印度半島推開,使茶葉成為印度半島的十幾個王國的主要農作物。”

趙桓微笑,擺擺手說道:“應該說是主要農作物之一,因為還需要推廣其他的經濟作物,比如棉花和甘蔗。”

棉花在印度很早就開始種植,幾乎是隨著印度文明的出現而出現的,就跟養蠶在中國很早出現一樣。

在趙桓將棉花從海南島引進到長江流域,並在全國推廣之前,大宋還沒有棉花的種植,也就沒有棉布。

在布料發展史上,大宋跟歐洲很像,宋朝之前,普通百姓主要使用的布料是亞麻纖維製作的亞麻布,又硬又粗糙,而且不保暖。

當然,上層人士,皇室貴族、官宦人家,有錢商賈所使用的蠶絲製作的絲棉綢緞,那東西極為昂貴,普通百姓可消費不起。

棉花引進之後,棉布的紡織迅速在大宋推廣。

在同一時期,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棉花種植已經遍佈各地。

棉織品也成為印度百姓的主要衣著布料,同時出口到了歐洲。

但是由於印度海外貿易相對比較落後,使得棉製品對歐洲的出口一直處於低水平。

並且由於印度非常熱,大部分地區並不需要棉花作為禦寒的,所以棉花產量並不高。

因為國內需求市場不需要這麼多棉花,而趙桓卻要擴大棉花的種植,當然不是解決當地棉製品及棉花用料市場,而是用於出口歐洲。

歐洲的寒冷多雨的溫帶氣候環境並不適合棉花的種植。所以除了在西班牙等南歐天氣炎熱地區有少量種植之外,整個歐洲大陸幾乎看不到棉花種植以及棉製造業的任何痕跡。

中世紀的歐洲使用的布匹主要來自於羊毛和亞麻,並有少量的棉花及棉製品從印度進口,以及傳統的絲綢之路運送來的來自東方中國的昂貴絲綢,那主要用於有錢的貴族和上層人士。

中世紀的歐洲普通百姓使用的是混雜著羊毛和亞麻編織的布匹,既粗糙也不保暖,所以他們的冬天是十分難捱的。

因為要幹活,又不可能天天圍著火爐,所以棉花一旦大規模運送到歐洲,將會有廣闊的市場。

當然有棉花支撐出來的棉紡織業也會大受歡迎。

印度半島非常適合種植棉花,現在全球的十大棉花生產國中,印度僅次於中國排在第二,所以皇帝趙桓要在印度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符合當地的環境,也有廣闊的市場。

當然這個市場的開闢主要是基於大宋強大的海外運輸能力,棉花也將會成為皇帝用來奪取南亞次大陸上水稻、小麥等 糧食種植空間的主要武器。

透過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並用高格刺激當地人種植棉花的熱情,就不會有人去種價格低廉的水稻和小麥,這是釜底抽薪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