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給他們回一份禮就是了。”顧令國想的比較多,他的腦神經比方國忠轉的快,跟著鍾同志身邊這麼久了,以前忽略的人情世故也得重新撿起來。
方國忠比較直接,道:“送了他們那麼多肉,收點雞蛋,還回什麼禮呀;肉不比雞蛋矜貴?在鄉下很多人半年都吃不到一次肉的。”
“人家吃不吃得到是人家的事,那些狼肉本就是為了拉攏人脈關係的,不能這麼算。”
顧令國說完,王大丫和龔招娣贊同頷首,“對,該回禮還是得回禮,有來有往才好。”
3:1。
方國忠完敗。
既然他們都這麼說了,方國忠閉了嘴,他對人情世故方面確實欠缺;在老家有媳婦出面,在部隊裡跟戰友們又用不到這麼多,只要做事無愧於心,基本上都能混得開。
久而久之,他就忽略了這些。
跟顧令國一樣,以前用不到自然會不由自主的忽略,甚至不去重視;跟在鍾毓秀身邊後,他們發現,人情世故並非是在部隊就用不上的東西,他們不能丟。
“等嚴老他們回來再商量回些什麼好,太貴重的,我們敢拿出手,人家不會收;太差了,丟了嚴先生和鍾同志的身份,得好好想想。”方國忠想的比較實在。
顧令國在這方面顯然比方國忠強,“買些點心、糖給他們家送去就行,現在的點心和糖不是什麼貴重東西了;但,送人也拿得出手。”不丟份,也送到人心坎上。
誰家還沒幾個孩子老人的?點心、糖正適合孩子老人吃。
“顧同志說的很是。”王大丫點頭附和,“我覺得布料也行,不用太好的布料,棉布就差不多了;鄉下多是自己做衣服,布料送給他們,隨他們支應。”
八十年代出頭的農村,大家將糖、點心、布料都當作珍貴的東西;以前是有錢買不到,現在是有錢買得到了,但常年收入不高,同樣捨不得買衣裳、布料之類的。因此,農村普遍穿著補丁衣裳,沒有補丁的大多在當家算是不錯的。
等到九零年代,那時候的經濟情況更好,一部分人意識到了社會在變化,大家都在變化;他們會率先做出改變,富裕起來,從而帶動更多的人思維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