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桐塢突位於銀井灣的東邊,是銀井灣二條溪水交匯的地方,有了水的方便,整個山地都成了稻田。古人很是智慧,在二條溪水上築了堤壩,太高了水位,水順著溪水依次流下,灌溉著這一片良田,也是銀井灣最好的田,旱澇保收。古人所在生活的地方,離不開水,首先是水井,有了水井才有人喝的水,人才能活下來。人可以餓著肚子過日子,但不能渴著,要是沒有水,要不了幾天就不行了,但是有水沒有吃的,倒能挺得住一段時間。不光是喝的水,也還有個比較玄乎的水,那就是風水。在古人看來,一個沒有風水的地方,也是不能住下人來的,即使是住了一代人,到了第二代或者是更後來的也就不能接著住下去,最後只能是背井離鄉,到他處另謀出路了。這些只有年齡大點的老人才知道,陶寬爺爺算是一個。桐塢突因為有了二條溪水的交匯,而形成一個比較突出的高地,故稱桐塢突。也因為這個突出形似船的前頭,又被風水先生看成是風水寶地。銀井灣是個船形,這都是多年來流傳下來的說法。因此,這個突是不願被人挖來做田的,能開挖成田的只是在突的下部,反而對下面的田形成了一個保護。以前從外地過銀井灣是從突的前面過,而後的日子因為有了水的阻礙只能從突的後面走,才合乎情理。桐塢突離銀井灣的距離大概有個一二里路,這在後來的人感覺這一二里路很遠,作為陶寬爺爺這一輩或者是更早的人來說,一二里路只不過是村口而已。既然有了生產隊長的安排,陶寬爺爺很是高興,等其他人走了以後,只剩下去桐塢突認領田的人了。既然是好田,是旱澇保收的田,給五保戶也是合情合理,生產隊裡的其他社員也就沒有提出質疑,五保戶沒有勞動力,在分田時候給與一定的照顧,大家倒覺得生產隊長眼界高,看得遠,倒也很少知道,生產隊裡之所以這樣做,不只是生產隊長一個人的決定。除了五保戶的田,在桐塢突有田的人家就不多了,去了其他地方認領田的人去了一大半,只有少數的人站著等陶寬爺爺去桐塢突認田。陶寬爺爺也看到自己的二個孫子,還站在陰處等著自己吩咐事,去哪裡認田。陶寬爺爺喊過陶磊,你去外灣,帶去外灣認領田的沒有這麼快去的,你腿腳快,很快就能追上的。陶磊聽著自己爺爺話,沒有絲毫猶豫直奔外灣去了。陶家的三塊田,桐塢突的田,陶寬爺爺自己都是帶人去認領田的,自然就吃用別人去了。外灣由陶磊去,李家屋背的田自己說好換給林家,陶家也就沒有必要去認領了。陶寬爺爺就對著陶寬說:你先回家,上午就在家玩下,等我把桐塢突的田給他們分好,我就回家,下午陶磊要去學校,吃了飯再說。陶寬眼看著陶寬爺爺給陶磊安排了事做,自己卻要回家去等著,心裡有些不快,但聽到爺爺說下午的事也就回家去了。陶寬爺爺說完這些,就帶著在場等他帶著去桐塢突認領田的人去了桐塢突。桐塢突的田很複雜,但對於陶寬爺爺這樣的老人來說,還是有些章法的。桐塢突量田,已經很多次了,不僅是在解放後量過,就是在解放前也有人經常由於生活過不去的要賣田的事,既然有人賣,又是好田,買的人也就很多,不僅是銀井灣本地人,就是外村的人也來買過這裡的田。因此,桐塢突的田主人的變換就是銀井灣生活的縮影。量田的次數多了,哪塊田多大面積自然心裡有數,甚至哪塊田經過了哪些人家種過,或者是租給誰種過,陶寬爺爺也是心裡有數,可以如數家珍得說出這些田的由來和典故。這些跟在陶寬爺爺後面的人自然是對陶寬爺爺很是信任,只有是誰家報出家裡田的擔斗數,陶寬爺爺自然能分出哪幾塊田合著是誰家的,這些也很滿意陶寬爺爺的記憶,認領田的事沒有過太久時間就被分得清楚。當然,陶寬爺爺自己家裡的田也是在場的其他人一起確認了才確定下來的。陶家分到的田不算太好,但不是很差的那種,只有一塊田夾在別人田中間,透過陶寬爺爺和別人溝通以後還是可以換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