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章

篾匠師傅的女人要預備好二桌客人來,更要預備至少有一桌的客人可能會把肉帶回去的,按照舊傳統:抬轎的客人肯定是要把肉帶回去的,但這次是拜師宴,不是喜宴。喜宴必定有抬轎的,新娘大多還是會坐轎子的,所以有了轎子就肯定有抬轎的。另外,栽禾的也會把肉帶回去的,在南方的農村,栽禾的功夫和過年肉都是要提前定好的,一旦確定了就不會做太多的改變,哪怕是再惡劣的天氣,只要是應承了主人家的,就必須得完成的。這就是農村人說的:栽禾功夫過年肉。栽禾是體力活,也關係著農民一年的收成,農村人都很慎重,所以,栽禾的人也可以把肉帶回去。這樣自己家裡人就可以嚐到肉味,也有栽禾手藝好的村民,家裡栽禾的時候都可以不買肉就能把禾栽好。但現在都到生產隊裡去栽禾了,所以各家栽禾這樣的活也就沒有了,更不存在要帶肉回去的事了。沒有了這二個行當的人,但也得預備一些肉來帶的,誰家沒有個親戚,有了親戚就會有貧富差距的親戚,若是那種生活不是很好的親戚也會被叫來吃飯,藉著這樣的機會吃點好的,吃完了也會帶點回家去,誰家沒有個一二戶的窮親戚。這些都是篾匠師傅的女人所要想到的,有些親戚只是暫時的困難,但在人情世故上還是有著一定的關係的,篾匠師傅的有些戶頭也都是透過這樣的親戚建立起來的,只要篾匠師傅能多做幾個戶頭,家裡買肉的錢就不會差。這樣的親戚被叫來吃飯,都會心照不宣得帶著菜桶來,等到自己這一桌的菜上齊了,同桌的幾個人都會只是吃一般的菜,硬菜是不會去碰筷子的,等坐在主要席位上的人走了,就自己這桌的菜大家都很默契得拿出自己的菜桶,把自己應有的那一份硬菜裝到菜桶裡去。有的乾脆就是隻坐在偏僻的位置,和主要席位的人分開來坐,免得讓人說,只要菜上齊了就開始分菜。這樣的菜桶大多是竹器的。陶寬爺爺年輕的時候,也經常揹著這樣的菜桶出門謀生,這菜桶也不是陶寬爺爺自己手上做的,說白了也是祖上傳下來的,至於哪個祖上傳下來的,陶寬爺爺也不是十分得清楚。這個菜桶也跟隨著陶寬爺爺十來年,直到陶寬爺爺不再出去做事了才不用,但也還是可以用來裝種子或者是比較緊要的東西,需要掛在牆上的東西一般才用這樣的菜桶裝。一直到陶寬爹自己做了新房子了,也還是被陶寬爺爺珍藏著,直到陶寬和陶磊長大了,到了外地去讀書了,陶寬爹給陶寬和陶磊買了鋁飯盒了,這個菜桶才正式的退休。連老陶家裡都藏著這樣的菜桶,可見菜桶是在鋁飯盒出現之前都是常用的物品。既然是常用的物品,也就會有不同的制式,也有做工的好壞,況且篾匠師傅是做這一行的,自己村莊裡很多這樣的菜桶都出自篾匠師傅之手。篾匠師傅的女人用心得切好了肉,每塊肉約莫指頭寬窄,連著下面的五花肉,也有一兩肉之多,切好的肉也不是現在就吃,而是多放鹽醃製。那時候的農村基本上就沒有冰箱的概念,老陶家裡的第一臺冰箱還是陶寬參加工作的多年後才買的,這自然是後話。沒有冰箱,不見得就是吃臭了豬肉,農村都會有土辦法,多放鹽醃製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就是把醃製好的肉用木桶裝好,再把木桶放到村莊裡的井裡去,井水很冷,幾乎可以當做冰箱來用。北方人有冰窖,南方卻沒有這樣的事,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醃製好的肉放到木桶裡,再把木桶放到水井裡,用繩子繫好,等要吃的時候再去拿,同是一個村莊,誰家能有肉幾乎都是明擺著的事,更不會有人去把肉偷來吃了。等做好了這些,時間也就過了半個下午,篾匠師傅的女人洗好了手就去做其他的事,而郭子卻很自覺,吃完了午飯,就找師傅去做事了,家裡也就只剩篾匠師傅的女人和不能做事的孩子在家了。陶寬爺爺卻沒有篾匠師傅的女人那樣的輕鬆,得到劉哥帶來的口信,自己就著手準備需要送的禮,這也還得去劉哥家裡先去溝通,自己拿的禮物是不是可以,實際上是怕劉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