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夠散養數千匹馬,每個牧長負責看管一百匹馬,十個牧長設定牧尉進行管轄,牧場長官為監牧,在此之上還有監牧使和都監牧使。
而今朝廷官馬存欄量高達兩百多萬匹,販馬收益盡數歸屬當地,故而各州牧民以及邊軍將士才有動力去養馬。
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廉價胡馬衝擊大夏馬政,這樣定會損害到各州利益。
正是因為養馬可以獲得巨大收益,所以漢人牧民才會主動前往塞外草原定居放牧,這是一條良性迴圈的經濟鏈條。
經過鄭珣瑜曉以利害之後,殷無咎和宰相們紛紛贊同他的意見,拒絕跟突厥汗國互市貿易,讓他們在漠北草原喝西北風去吧。
“那就隨便找個藉口拒絕突厥人吧。”
殷無咎親自給這件事情蓋棺定論,嚴令禁止跟突厥汗國進行貿易往來。
“臣等遵旨!”
宰相們達成共識齊聲說道。
在趙少卿彙報完畢以後,殷無咎把話題轉移到東北夷狄,他拿出東北地區的地圖掛在牆上:“諸位愛卿,如今大夏初步在遼州站穩腳跟,漠北草原的突厥汗國暫時無力東顧,接下來你們覺得應該先拿誰來開刀?”
尚書令李萼率先提出建議:“啟奏陛下,臣認為應該先討伐半島上的新羅國。去年渤海國經過我軍猛烈打擊,沒個十年時間肯定恢復不過來,因此不宜再對渤海國進行戰爭,至少不能優先滅掉它。”
“究其原因在於渤海國和新羅國唇亡齒寒,要是我朝貿然滅掉其中一國,勢必會引起另外一國的恐懼與忌憚,如同當年大唐滅亡高句麗和百濟,最終反而白白便宜渤海國與新羅國。”
“若是大夏想要完全兼併東北夷狄,那麼就要逐步削弱渤海國和新羅國,最好讓他們國內四分五裂無暇他顧,這樣才能逐個擊破一一吞併。”
簡而言之,李萼主張逐步削弱東北夷狄,而非一蹴而就滅亡他國。
侍中令鄭相如接著補充說道:“臣也認為應該先新羅後渤海。去年渤海國遭受打擊割地賠款,要是繼續對他們採取軍事行動,室韋和黑水靺鞨肯定會感到危機,這樣會把他們三方勢力逼到一起。”
“反觀新羅國孤懸於半島上,與之相近的渤海國在陸地上又被樂浪郡給隔絕開來,加之我朝出師有名,故而應出兵討伐新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