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安史之亂持續八年,這場內戰成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使得大量人口死於戰亂中,在客觀上反而幫助唐朝延長國祚。
古代王朝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三個條件保障。
其一開墾荒地增加產出。
其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其三吏治清明政通人和。
透過上述三點便能看出經濟增長很容易達到極限,尤其是在荒蕪土地基本開墾完畢後,人口過剩便會造成嚴重問題。
在人口與土地比例呈現最佳平衡的時候,王朝社會自然會走向盛世。
可惜人口生育是個非常活躍的變數,在和平穩定的社會秩序之下,基本都會呈現增長趨勢,而傳統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觀念,以及家庭財產收入增多的現實,這種最佳平衡會很快被打破,而這便是所謂的盛極而衰。
假如人口增長的速度在長時間內超過拓荒速度,那麼必然會出現勞力過剩這一現象,普通百姓收入相對減少,流民盜匪則會相對增加,這一系列問題在工業化時代尚且無法解決,更別說在古代王朝的農業時代。
在農業生產力還沒得到明顯提升之前,中原王朝最理想的人口數量大約在五千萬人左右,這一時期正好處於人口與土地的最佳平衡,一旦達到六千萬人乃至七千萬人以上,這便會成為整個國家的噩夢。
在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速稍微放緩,一個國家的人心思想和意識形態都會發生巨大改變,這種情況放到古代王朝同樣也是一模一樣。
唯一一個延緩辦法就是對外輸出戰爭,這樣不僅可以轉移國內矛盾,同時又可以消耗掉過剩人口,在這期間還能透過軍功促使階級流動。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財富分配不平均所造成的影響,只要國家能夠完全消滅貧富差距,那麼自然不會出現上述種種問題。
然而這麼想的人實在過於理想化,財富和權力一樣永遠都是不平均的,你不可能指望普通百姓所擁有的財富權力能跟皇帝一模一樣吧?
統治者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統治,會變的是人,不變的永遠是統治者,哪怕他叫做聖人、國王、皇帝等等。
以先富帶動後富,促使整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這只是主觀上最理想的狀態而已,在實際客觀上不太可能實現,畢竟先富者上車之後會把門鎖上,透過各種各樣的壟斷方式阻止後富者上車。
雖然無法透過先富帶動後富,從而實現所謂的共同富裕,但是在這過程卻能提升生產力,進而改善底層百姓的生活品質。
理想和現實終究還是有很大差距,然而人活著卻又不能沒有理想。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既沒有前進的方向,也沒有前進的動力,每天猶如無頭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如同沒有航向的帆船在海上漂來漂去,亦如無魂軀體在世間隨處遊蕩。
每個人從小都有自己理想,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奮鬥中才能實現理想。
從理想走向現實的腳步叫做奮鬥,有理想並不等於肯定會成功。
要是沒有努力奮鬥,成功就是空話,理想就是空想。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無論實現理想的道路多麼艱難曲折,只要用實際行動去回應它,用心血和汗水澆灌,用真心和熱情蘊育,一路盡心盡力盡責,一路傾情傾神傾為,靜待理想之種破土萌芽,終有時日開花結果,這中間除了奮鬥拼搏別無選擇。
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前途只能依靠自己意志來決定。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老天爺把殷無咎送到盛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