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輪協商,卜失兔最終與陝西總督葉夢熊簽訂了長期合作開發草原礦產資源的協議,並商定協議的落實由寧夏總兵蕭如燻、副總兵蘇昊負責。雙方的這個協議當然也是經過了明廷內閣審議的,對於與卜失兔簽訂和平協議一事,申時行、王錫爵等人都是非常贊成的。
協議簽訂之後,韃靼軍開始全面撤退。卜失兔留下夏邦興在當地處理與明軍合作的事宜,自己帶著大部隊返回了青海。著力兔也派出了幾名屬下常住寧夏衛,負責與明軍的聯絡工作。
一支支採礦的隊伍從中原各地湧向寧夏,又經寧夏出關進入了草原。蘇昊帶著勘輿營走遍賀蘭山周邊,勘測出一個又一個的金礦、銀礦、銅礦、鐵礦、煤礦。沉睡地下多年的寶藏被開採出來,經過冶煉之後銷往各處,換成了沉甸甸的銀兩。這些銀兩又按比例分配到了朝廷官員、韃靼貴族、商人、寧夏衛官兵以及其他各個利益主體的手裡。
所有的人都對這種合作表示滿意,只有極少數長著榆木腦袋的腐儒乃在絮絮叨叨地大談有違聖賢之道之類的舊話,但這種廢話已經沒有人願意傾聽了。
在礦區陸續投產的同時,以馬玉為首的一干工部技術官員也來到了寧夏。他們的任務是要在寧夏興修水利,包括在水流平緩的黃河幹流上修建攔水壩,用以蓄水灌溉。看著一條條溝渠被開挖出來,大片的荒地變成了良田,蘇昊相信,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因連年旱災而導致的高迎祥、李自成起義,應當不會再重演了。
根據與卜失兔、著力兔商議的方案,明廷還從中原地區動員了一大批無地農民前往河套地區開荒屯田。許多地主、商人也聞風而動,帶著大量的資金過來,為墾荒的農民提供農具、種子、肥料等供應,然後再與農民分配屯田產生的各種收益。
對於漢人大量進入草原一事,韃靼牧民最初是抱有牴觸心理的,擔心這些漢人侵佔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但很快,韃靼牧民就發現漢人需要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農耕民族只需要十幾畝土地就能夠養活一家人,不像遊牧民族需要有數以萬畝計的草場才能夠滿足放牧的需要。諾大一片草原,增加幾十個漢人的定居點,根本就不會影響到韃靼牧民的生活,他們也就不再心存怨言了。
在漢人進入草原屯田之後,韃靼牧民能夠用很低廉的價格購買到糧食和新鮮蔬菜,還可以用不值錢的牛羊肉換取各種生活用品,這無疑使牧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隨著各種經濟往來日益頻繁,雙方的民族成見都越來越淡漠,漢蒙之間通婚的現象也開始大量出現了。
在這個程序中,兩個民族之間的各種衝突自然也是無法避免的。卜失兔和蕭如燻各自派出一些官員,在草原上建立起了若干處聯合辦事機構,負責處理涉及到漢蒙雙方的糾紛。由於雙方都希望合作能夠長期穩定地保持下去,因為在處理糾紛的時候都能夠保證公正,這就使各種衝突不致於演化為民族間的對立。
卜失兔在得到熊民範贈送的燧發槍之後,對於這種神奇的火器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責成麾下的鐵匠仿造此物,但由於缺乏製作各種機竅所需要的優質鋼材,這種仿造最終未能成功。卜失兔轉而向蘇昊提出採購燧發槍、火炮等先進火器的要求,對此,蘇昊以委婉而堅決的態度給予了拒絕。在這個問題上,蘇昊的頭腦是非常冷靜的,他明白,合作歸合作,先進武器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更為穩妥。
大明的西北邊境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和諧場面,向來以生活艱苦而著稱的寧夏衛,如今已成為富庶、繁榮的塞上江南。
在一片依依不捨的送別聲中,蘇昊率領勘輿營官兵告別寧夏城,踏上了返回京師的旅程。
(第三部完)
第四卷 面朝大海
第397章 一幅地圖
「《五行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