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可見在這個時候,肯定是已經有“陣”了的。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
古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託,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後世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後世已經失傳,但云錚這次很欣喜的發現,這本書在他們雲家的兵書典藏裡面有。
秦漢以後,歷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有專章講述行軍佈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大魏朝乃承續唐祚,陣法與唐朝頗為類似,細而說之,可以分為“十陣”。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形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均出自戰國中期的《孫臏兵法?十陣》。(嗯,也有另一說認為十陣乃是: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
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而且信誓旦旦的認為太祖搞定蔣校長就是用了“四門兜底陣”,說是四大野戰軍各戰一門。咳咳,這個……咱們雲少帥還是不要這麼神奇了吧?)雲家鎮守北疆近兩百年,歷代大帥中,以雲錚的祖父雲煜最精於陣法,乃創“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盤蛇、橫刀”八陣,威力極為了得,從那以後便成為了雲家軍必練的陣法。這八陣的陣勢排演並不複雜,而且也沒有故意保密,是以眼下大魏朝內各軍都可以進行,但限於軍備編制以及其他因素,卻是隻有云家軍施展出來的威力最大。
此次陣演,雲錚的鷹揚衛正是要演練這雲家軍的看家本事之一:“雲門八陣”
天高海闊,旭日東昇。海安縣臨海的一處巨大空曠處,鷹揚衛三萬三千人已經赫然列隊就緒。此處原處鹽場,後來廢棄,因為地處相對偏遠,並非港口繁盛之所,是以一直荒廢未用,但此處地勢平整,這次正好拿來進行陣演。
鹽場雖然不小,但鑑於陣演需要的場地甚大,一次三萬多人的陣勢變化下來,周圍怕不要十來裡地才能搞得利索,是以這次陣演乃是一次進入一個大衛,曹睿及幾位監令站在特別趕製的點將臺上觀看,一個大衛演練完畢,第二個演練的大衛再進入場地進行演練。因此現在的廢棄鹽場內,只有鷹揚衛列隊在此。
這個點將臺與其說是“臺”,不如說是“樓”,為了將陣勢看得更清楚明白,這點將臺高達兩丈,幾乎有三層小樓那麼高。
雲錚這次卻沒有親自指揮變陣,他雖然繼承了“雲錚”的記憶,但因為一直不是很關心這個,所以對陣法研究其實不是很深,而云逸的陣法演練卻是從雛鷹學院就一直相當出色的,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