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4部分

昭昭!

他既然來到西域,就絕不會因為困難而退縮,放棄!當逃兵!

賈環目光環視著廣場上的數百人。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份:文官、武將、名士、州學學子、教諭。

此時,眾人都在認真的聽著他的演講。

整個敦煌的局勢,除了副將苗騏對軍權的分割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破壞:苗騏主張對胡人懷柔!

然而,正確的政策,應當是什麼?何為華夏,何為蠻夷?

他來到西域,目的是為日後的執政鋪路,結交軍中諸將。他至少要在西域呆上三年。三年後,三姐姐與沈於喬在京中成親,他需要返回京中參加婚禮。

而這三年的開頭,此時;西征的起點,敦煌,他當前的任務是協助齊總督徹底的握有兵權,廢除副將苗騏在軍中的影響力。他剛剛已經做到!

但是,這僅僅只是整合敦煌局勢的第一步。兵權之爭的背後,最核心的問題,實則是路線之爭!對胡人的路線!

“昌黎先生作《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聖人作《春秋》的時候,凡是諸侯如果採用夷禮的,就把他看做夷人。夷人如果能夠採用中原地區的禮儀,就把他看做中原地區的諸侯。

以聖人的標準,華夷之辯,核心的判斷標準是:禮法。

那麼,什麼樣的禮法?放在聖人的時代,遵守周禮者,則為諸夏。而在我們此時,應該遵守什麼禮法?

左傳…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所以,我中土王朝,漢民,歷來俱稱華夏!

將評判標準,說的更簡單些:說漢語,穿漢服,習漢俗!譬如我們的軍禮:右衽之道,漢統至上。胡服左衽,即是蠻夷!”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文化傳承高於血脈。我們講血脈,同時亦注重文化傳承,文化認同。蒙元偽儒許衡有一句話,流傳的很廣:夷狄入華夏者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許衡的本意,是為蒙元統治中國張目。夷狄佔據了中原,就可以統治中原。這是錯誤的!蒙元的君主、貴族,當然沒有遵守華夏的禮法,當然不用適用:夷狄入華夏者華夏之。

但,這句話,去掉其糟粕,汲取精華:遵守華夏禮儀的,則為華夏。遵守夷狄禮法的,就是夷狄。

比如,一個認同美國文化的人,就算血管裡留著漢家血脈,他算中國人?算華夏之民嗎?當然不算!非我族類!

華夷之辯,爭論不休。其中細微之處,論述起來非常的繁瑣。甚至,每一個時代,標準都不同。比如,近代後,國家的概念,便逐漸高於民族!

賈環不可能在此時的演講中,長篇大論,說明其中的細微之處,而徑直給出了他的觀點,簡化後的評判標準:漢語,漢服,漢俗!胡服左衽,即是蠻夷!

滿場寂靜。不少人審視著四周的人群。這個標準,相當的清晰!

賈環申明華夷之辯,再宣佈道:“自即日起,西域之地,凡我大周馬蹄所至,槍炮之射程內,漢人不得為奴!違令者,籍沒,下獄論罪。總督府稍後會貼出公文。”

敦煌城州學明倫堂前的廣場上,瞬間,沸騰起來!

剛才賈環講了很多句,但是加起來,都沒有這一段話、法令,令人驚訝、震撼、振奮:漢兒不為奴!

廣場上數百人舉止各不一樣。有的人神情振奮,高呼詢問;有的人和周圍人議論;有的人感慨難言。種種反應,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聲音、情緒激發、匯聚起來,在此時,彷彿山呼海嘯一般!

但,這是支援賈環的力量!

這是漢家兒郎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