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越國子民生活在邊境,之前就對大宋比他們好上幾倍的生活充滿了羨慕,如今歸於大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十分樂意,很有期盼的。 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偷渡逃到大宋,在大宋嫁人或者打工掙錢,所以都知道大宋生活遠比大越國要好。 現在有了名正言順歸屬大宋,成為大宋子民,享受幸福生活的好機會,又怎麼會拒絕? 百姓思想很簡單,誰對他好他就擁戴誰,至於誰當皇帝,反正不是他,他當然擁戴對他們好的皇帝。 而大越國的皇帝比起大宋國的皇帝那差遠了,至少大宋國的皇帝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能善待他們,交戰的時候甚至沒有對他們動刀兵。 這樣的王師如果不順從,不去過好日子,豈不是要後悔嗎? 吳敏的一系列安撫舉措跟皇帝之前的構思是有些不一樣的,因為皇帝趙桓當初的構思是整體搬遷,將所有的村民都搬到內地,再把內地的百姓搬到邊境來。 但是經過吳敏實地調查之後,他發現這個措施實行起來難度比較大。 主要是大越國的條件太艱苦,只怕沒有人願意來。在大宋日子多好過。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肯定的。 讓過慣了好日子的人跑到條件差很多的大越國,那難度可想而知,還不如讓大越國的人到大宋去打工掙錢,並且鼓勵他們搬遷。 至於大越國將來人口和發展,只要大越國的生活好過了,日子跟大宋內陸差不多了,自然就會有人願意來了。 而且還可以透過其他地方移民,比如從大和國等地徵農夫過來耕種,紮根大越國等方式來解決。 吳敏來不及稟報皇帝他的想法,便直接先付諸實施了,畢竟這個不算違背聖旨。 他的安撫舉措推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效果明顯,皇帝趙桓的旨意下來了,高度讚揚了吳敏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對他因地制宜的處理搬遷事宜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並嘉獎了吳敏。 通農州願意去掙錢的年輕女子大都應招去當英雄母親了,還有一部分去女子農墾兵團從事土豆、紅薯、玉米種植,都能掙大錢。 而年輕男子則去開荒種地,或者報名遠赴重洋到菲律賓,南洋去開墾海外疆土,到那些地方去掙的錢更多。 大宋的郵政已經得到快速發展,在海外掙的錢也能夠順利的寄回國土。 能把掙到的錢寄回家便是巨大的號召力,讓那些還在猶豫觀望的人家迅速作出決定,更多的年輕子女都出去掙錢去了。 …… 時間倒回到二月初。 太傅阮公平率軍前去增援通農州。 大軍前進到半路,就得知大宋軍隊已經奪取了通農州,他焦急之下,仍然下令急行軍趕赴通農州。 來到通農州,迎頭便遇到了張俊嚴陣以待的大軍。 阮公平這才發現他的判斷有多麼可笑,他以為打進大越國來的不過是邊境那些新兵蛋子,沒有經過沙場的,肯定在戰場上一觸即潰。 卻沒想到打頭陣的是久經沙場的華北戰區的二萬精兵,又是由張俊和戚芳這兩位大將率領,打前鋒的就是戚方。 而隨後的四萬雖然的確是南邊的新兵營的新兵蛋子,但這些新兵作戰能力絲毫不差,根本不存在一觸即潰的問題,反倒是敢殺敢衝。 而且,這些人熟悉叢林,擅長叢林作戰,由此一來,老兵帶新兵,新兵又熟悉叢林作戰,使得這一仗很快便出現了一邊倒。 更何況,太傅阮公平的二萬大軍原本就兵力明顯處於劣勢,張俊戚方的六萬大軍三倍於大越軍,開始包抄。 太傅阮公平也算是老狐狸,見事不妙立刻下令撤兵。 兵敗如山倒,二萬大越軍隊大敗潰散,張俊率兵追擊。 幸虧皇帝有聖旨,禁止他們超出時間表攻打其他城池,所以張俊戚方只率軍追到了通農州邊境便收兵回去了。 這一仗太傅阮公平折損了三千多人,更有數千人受傷,丟失了糧草輜重無數。 訊息傳到了大越國京城昇龍。 李陽煥生性好色,又恰好是剛剛成年,對男女那事更是貪得無厭,每天都要來上好幾次。 訊息傳來時,他又在感聖夫人身上折騰,正緊要關頭,大總管阮鴻慌慌張張跑進來,稟報說道: “不好了陛下,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