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帝舉行的婚慶宮廷宴會上。
在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前,羅馬教會在整個基督教中具有首席地位,羅馬教皇是各地方基督教會之首。
公元三百三十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並把這個城市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君士坦丁堡的教區升格為牧首區,君士坦丁堡的牧首的地位僅次於羅馬教宗,處於從屬首位。
在一百多年之後,普世大會作出決議,要把君士坦丁堡的牧首與羅馬教宗並列為首席地位,羅馬教宗強烈抗議,拒不承認。
羅馬的拉丁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在禮儀教義上分歧日趨嚴重,雙方的矛盾也不斷升級。
後來發生的東羅馬破壞聖像運動使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教宗額我略二世絕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
利奧三世大怒之下,派出艦隊將羅馬教宗額我略二世擄走。雙方關係急轉直下。
後來,東羅馬帝國的女皇伊琳娜恢復了對聖像的敬禮,希望東西方教會統一,雙方關係有所緩和。
東西方教會的關係徹底決裂發生在公元八百五十七年。
當時,東羅馬皇帝插手教會牧首的任命,廢除了之前的牧首,任用了他的一位重臣擔任牧首。
這遭到了羅馬教宗強烈反對,並宣佈他的廢除牧首是非法無效的,還將新任命的那位牧首開除了教籍。
這位牧首也不是好惹的,馬上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將羅馬教宗開除教籍。
這是雙方的老大第一次相互開出對方老大的教籍。
雖然這一次分裂,在幾年之後雙方握手言和,可是有了始作俑者,後面就有追隨者。
兩百年之後更大的分裂爆發了。
由於雙方在宗教、禮儀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分歧,又互不讓步,導致一零五三年的徹底分裂。
雙方相互指責對方篡改聖經和教義。
最終,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相互將對方破門,從而把歐洲基督教一分為二,變成了羅馬的公教會和希臘的正教會,後世稱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由於兩教徹底決裂,也就不存在相互隸屬的問題了,不過那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
近年來,東西方兩個教會之間關係有所緩和,並也有一定的交往,畢竟都是在一個上帝之下,教區之間犬牙交錯,免不了是要打交道的。
上一次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拒絕為小皇帝加冕,因為他認為小皇帝的皇位來得不正當。
小皇帝氣得沒辦法,可是又奈何不了這位牧首,他根基太淺,更不敢貿然對一位牧首動武。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