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讀者第一次可以鳥瞰“金三角”,並全面瞭解真正的“金三角”。
張伯金先生是安徽省阜陽市的一位國畫家,由於生性耿直而在“文革”中屢遭打擊,生活坎坷,頗多磨難,失去了工作的權利,不得已走上了浪跡天涯的道路。國內走遍了,就闖進了人稱“毒品之邦”的“金三角”,足跡踏遍“金三角”的數百個村鎮,混跡於國民黨殘軍、坤沙集團、山匪馬幫之列達八年之久。歷經艱險,九死一生。親身經歷並見證了“金三角”的歷史性鉅變——緬共遊擊隊被剿滅、國民黨殘軍投降泰國政府並加入泰國國籍、坤沙集團投降緬甸政府之前的變化情況,等等。這些奇特的冒險經歷,留給作者的不僅僅是苦難,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資料,也為他留下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八年闖蕩金三角》就是作者全面記述這些經歷的一部紀實性文學作品。他的另外一部新作《亡命金三角——國民黨殘軍寫真》也即將出版,讀者可以透過這部書全面瞭解流亡到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的全面情況。
在《八年闖蕩金三角》這部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向讀者描述了一個個驚險的場面和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偷渡路上,被緬共俘獲,險遭槍殺,卻異域招親,娶了緬共區委書記;在清萊被國民黨殘軍第一軍軍長李文煥綁赴刑場,卻奇蹟般獲救,自薦為劉將軍的馬幫頭兒;闖入坤沙毒品基地,兩次險些被坤沙集團殺頭,卻又成為坤沙集團座上賓;入籍泰國,拼搏曼谷,財運亨通,美女環繞,被泰王皇太后保薦為泰王國郵票總監,卻又被黑社會追殺回金三角,成了金砍山匪老大王……故事曲折離奇,起伏跌宕,扣人心絃,緊張刺激。隨著作者的足跡,讀者也將“金三角”轉了個遍。
形象點說,這部書不是作者用“手”寫出來的,而是用“腳”寫出來的,因為它既不是編出來的故事,也不是道聽途說,而是作者親身經歷,紀實披露。作者用自己的腳將讀者帶進“金三角”,又帶出“金三角”,使讀者解開了許多謎團,增長了不少見識。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作者在那些特殊境遇下的許多人生感悟,是我們廣大讀者不曾有過、也不曾體驗過的。這部遑遑70萬字的鉅著,凝聚的不僅僅是心血和汗水、冒險和獵奇,而且還凝聚了作者的生活智慧和處世之道。一個人隻身冒險,身處絕境,孤立無援,置之死地而後生,沒有堅強的神經和過人的膽魄是不可想象的。而專業畫家所獨具的慧眼以及那支描繪丹青的筆,獻給讀者的絕不僅僅是文字,而是一顆藝術家纖細敏銳的心靈感悟和圖文並茂的佳作,使讀者在享受閱讀之樂的同時,還可以欣賞作者的書法和繪畫作品。
人們在生活中,不幸經歷往往會重複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則成為喜劇,無論表現形式是什麼。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聰明人往往會把曾經的痛苦變成財富。張伯金先生正是這樣一個例子。1949年是中國現代史上劃時代的日子。“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推翻了蔣家王朝,國民黨號稱800大軍傾刻間便土崩瓦解,逃走臺灣,孤懸海外。
除了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外,還有一部分國民黨殘兵敗將在我解放雲南的戰鬥中僥倖逃脫。這些人曾死心塌地為蔣介石賣命,但到此時,卻被臺灣的蔣介石所拋棄,真的成了“沒孃的孩子”。棄甲雲南,倉皇出境,後有追兵,前無去處。舉目無親的逃兵走卒,既無給養糧餉,又無軍需物資,上無片瓦遮風避雨,下無寸土休養生息,伴隨他們的只是敗陣的恐慌、求生的本能和對新中國的入骨之恨。這些昔日的國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全無了當年的猖狂勁。亡命途中,為了求生,不得不穿越茫茫無際的原始森林,冒著瘴氣毒蟲豺狼虎豹的襲擊,一路南逃,落腳到了金三角的緬甸境內。
能夠活著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