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思量,秦瑤光將謝如謹請到御書房,赦免他無罪。
用的是當初謝如謹救過她的恩情,而非因為給青柏那顆丹藥欠下的人情。
救過皇帝陛下的命,當然值得網開一面。
法治社會,這當然行不通。
但這是在大景,是皇帝一言九鼎的帝國。
有了這個正大光明的理由,既能彰顯皇家念著舊情,又能當做放過謝家的理由。
接下來,一如秦瑤光所答應謝如謹的,謝家無辜之人一律赦免,由謝如謹帶領他們還鄉,三代內不得科舉。
家產充公,謝殊及主要從犯,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其餘犯人,根據罪行輕重量刑,從徙三千里充軍流放到杖刑、鞭刑。
謝家的判決一出來,各大世家紛紛鬆了口氣。
新帝只誅首惡,等於率先表態,她並沒有要跟他們世家死磕到底的意思。
畢竟,謝家和汝陽王聯手害了先帝性命,他們的手上也不乾淨。
最乾淨的,也是知情不報。
更何況,還有後來他們出錢出力,離間長公主和郡王爺感情之事?
新帝不再追究,世家立刻就有所表示。
於是乎,秦瑤光的御案上湧來一批世家所上的奏摺,無非就是歌功頌德的套話,關鍵在於隨著奏摺附上的禮單,恭賀新皇登基。
百年世家,勢力盤根錯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有了世家擁護,秦瑤光的帝位才算真正坐穩。
汝陽王和謝家處置完畢,就去掉兩件大事。
剩下的,秦瑤光就集中精力關注大司馬的行蹤。
大司馬出京後,一路順暢。
兩邊的軍隊都距離京城不遠,都得到了訊息。
一方士氣如虹、一方軍心渙散。
很快,大司馬就和從河西返回的軍隊匯合,率領他們前往汝陽,收復失地。
亂軍望風而逃。
奉秦瑤光的令,抓住的俘虜就地行?黥刑?,流配至河西,充作軍隊苦役。
河西正是需要大量人手的時候,這些人不是有精力作亂嗎?
都去河西吧!
穀雨帶著秦瑤光在居延城收下的侍女們回到京城,雪蓮將她們接進宮中。
“陛下!”
穀雨神情激動,大禮叩拜。
她怎麼也沒想到,不過是晚回來了一些時日,殿下竟然搖身一變,成了陛下。
而她也跟著水漲船高,成了陛下身邊的女官。
是的,秦瑤光登基後,將鄧嬤嬤和貼身侍女全都封做女官。
她是女帝,女官制度,那就從宮廷中開始。
女官、女醫、女學,之前一直就有,只是規模不大。
她大力提拔了一批女性優秀人才,給這個朝代的女人們,多一條人生道路可以選擇。
處理政務,秦瑤光一日比一日更得心應手。
除了日常公務外,她一頭埋進先帝留下的卷宗裡。
改三公九卿製為三省六部制,不只是先帝的遺願,還是歷史洪流的大勢所趨。
就像舉薦制最後被科舉制慢慢所替代一樣。
另一件她自己想做的大事,是把女性納入科舉資格。
天下英才,何故分男女?!
她一直相信一個道理:壞人不分男女老幼,好人也是、有能力的人亦然。
人多了,就很難做到因材施教、知人善任。
但至少透過科舉,能篩選出這個時代需要的人才。
人才、或者庸才,和性別毫無關係。
秦瑤光並沒有天真的認為,只要女子能參加科舉,就能一舉改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