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11兩處作為前後呼應、較為完整且與當時政治變動相聯絡的一個故事記載,卻並未被楊聆所採用,而是被楊聆遺棄,筆者認為,這與此記載反應了相面這一與迷信怪異密切相聯絡的現象有著密切關係,體現了楊聆的“反神怪”思想。這一觀點並非武斷,除了此一處證據外,楊聆在《前秦書》編纂過程中還有多處反映他的“反神怪”思想。
四、《前秦書》編纂中其他體現楊聆“反神怪”思想之處
《前秦書》編纂中其他體現楊聆“反神怪”思想之處主要有:
1.不設《五行志》。
2.除秦高帝出生時外,其他人出生時無任何怪異現象的記載,即使是秦高帝,也只是“皇妣生帝時紅光乍於空”?,沒有其他怪異現象。
3.記載了李晚成反駁父親客人把烏鴉飛過作為不祥徵兆的故事:
?有客來過晚成父忠,有鴉落在簷,客戲忠曰:“君將有惡事乎?何以鴉落。”忠笑而不能對,晚成在邊曰:“有無禮客詣,大惡事,故鴉落。”客笑,與忠曰:“此兒可畏也。”?
4.只記載了一次乞雨行為,卻又是失敗的乞雨行為:
?延昌五年,梁郡大旱,哲(兒哲)為郡祈雨,作文曰:“祈曰:天地造人,化萬物之靈長,集乾坤之精魂,乃有水火,方出稻粟,復得生息。而若祗造世,無控陰陽,使水火隨意,風雷無豫,則安得康平?故有晦明炎涼,春夏秋冬,教宇宙以定軌,中混沌以固行。然則有夏日高懸,烈焰長空,燦陽貫晝,熱浪橫川,布衣怨苦,黔首懷慟,故祈天地以暫行風雨,以驅炎焱,使百姓驩樂,萬民憙慶,彰天地之好生,顯乾坤之樂善,是以稽首衷求。”然亦不雨。?
5.按《前秦書?史家志》,成書於西秦初、早於《前秦書》的《東都世言》也是楊聆能掌握到的歷史材料,然而,楊聆對於《東都世言》中關於聖王管恆謙沖辭佛的記載,卻沒有編錄在《前秦書》中。楊聆在《前秦書》極力塑造完美的聖王形象,而這則故事反映了聖王管恆的不居功自傲,楊聆理應採用,但最終楊聆將其捨棄,推測與其中有關於佛法的記載有直接關係:
?一:聖王遊郊,會遇一佛寺,入,見其中祀己象,大愕,問沙門曰:“此象何時立?”沙門對曰:“崇寧七年,王上舉義荊楚,此間驟生此寺,有西方自謂極樂世界使者託夢於臣,使臣守此寺,待王上來。”又指象左一碑,曰:“此碑刊王上功績八十件,王上每建一功,此碑上字不勒而自顯,至於今日,已八十件。昨日使者又託夢於臣,謂今日王當來,俾臣以此告王,並言王上功滿八十一,則可成佛。”王熟視其碑,自起義至於平西域,功滿八十,遂窮心竭慮,屈指顧算,不能再得,乃笑而嘆曰:“孤凡人耳,何敢玷汙上佛伽藍?”遂欲去,言方畢,石碑自動,上浮字曰:“功第八十一:辭佛不矜”,王大驚,少頃笑曰:“佛就孤業也,如此則孤功德圓滿矣!”?
6.對於《東都世言》中涉及到有人信佛的記載也並不採納(這段記載主人公又恰好是王平,按理說“素不信佛”的王平成功反駁了信佛者,但《王平別傳》中又有相面者預言成功的記載,如果只錄一者,顯然有違史實;而兩者皆錄,卻又反而證明了神怪現象存在,因此楊聆選擇一概不錄,也體現了其反神怪思想)
?二:王司空嘗行於野(注曰:王司空者,王平也,《世言》之中,或以人終官名之,未必當時為司空),見有老婦趣走,司空問曰:“老母何急事?”對曰:“我家有兒生,往城外佛寺捐香火以祈福。”司空素不信佛,顧問其佐吏曰:“爾信佛乎?”佐吏對曰:“信也。”問曰:“嘗施香火乎?”對曰:“然。”司空乃大笑曰:“彼若本不欲福爾,雖施香火何用?若貪此一二錢而改志,豈堪奉之?”?
諸如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