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6部分

平原西依太行,北仰燕山,南瀕黃河,三面皆有自流水相濟,東流排出海外。域內降水年 600毫米,主水客水不可謂不多。黃河以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其西熊耳山水北入洛河,伏牛山水則東入淮河或南入丹江,皆不東流以濟黃淮平原。幸河以南降水較河以北為豐,他日如引丹江之水自流灌溉,單按水文地理條件說是合理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將黃河水沙南北分流淤灌華北平原,兼以治海治淮,抽排滷水,則洪、澇、旱、鹼可以消除。佐以興辦農業、整頓水陸交通、配備能源工程等措施,則黃淮海經濟開發可指日而待。”

“黃淮海平原經濟開發是多方面的,須分先後,也有必須並舉的。怎樣開發利用好該地區的自然資源,最為國人所關注。由於旱鹼,地區內大面積糧食作物的平均畝產距世界小麥平均畝產水平尚遠。本區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棉花約佔一半,大豆、花生、烤煙約佔四分之一,足見改善本區農業,對於發展全國農業至關重要。”

“若要消除旱澇鹽鹼,以改進農業,必須增闢水沙資源,淤灌壓鹼,排除滷水,以改良土壤。海、灤、黃三面引水,以濟河北,已成定論。但是灌溉排水,必須在防洪基礎上才有成效,亦即興利必先除害。在黃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黃河防洪正需分流,這點未為國人所普遍認識。至今國內尚有學者認為,黃河應在兩堤約束下‘下排’泥沙,全部流水應派給輸送泥沙儘量出海的任務,而不得分送兩岸。這種想法殃成了目前黃淮海平原缺水缺肥,華北水道不通航的現實。歷來學術上普遍的錯誤認識,使國民經濟遭受莫大的損失,未有甚於此者”

“治理黃淮海河道和興辦黃淮海平原水利,兩者是一件事的兩方面,必須綜合起來策劃整個系統。為了完善地開發利用全地區的自然資源,上述治理洪、澇、旱、鹼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還不夠,還要採取各種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諸河的上游山區造林種草,以涵養水源,增加枯流。這樣會增多那裡的空間、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總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小氣候。”

“而改善當地植被,恢復生態環境,當以種植沙棘為先。”

“沙棘是一種落葉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鹼化土地上生存,國內分佈於華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為藥食同源植物,可廣泛應用於水土保持。中國西北地區由於乾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區直接栽種喬木難於成活或成小老頭樹,植被恢復難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一般每畝荒地只需栽種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鬱閉成林。並且沙棘的苗木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徑5至8毫米,且栽種沙棘的勞動強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畝,便於進行大規模種植,快速恢復植被。”…;

“由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積在黃河下游河道,使河床高出地面4至6米,最高達14米,而且每年仍然繼續抬高。系整個華北平原、黃淮平原於一發的黃河大堤,自民元以來先後尚未進行大規模加高加固,現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數米。大堤越高,決口氾濫的潛在危險就越大。黃河水患,依然是我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問題是黃河水患的根源。”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一是溝道,二是陡坡。陡坡由於土地瘠薄,施工困難,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薄弱環節。而溝道不僅是泥沙的主要產區,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叢茂密,根系發達,民諺雲‘地上一把傘,地面一條毯,地下一張網’。在一些陡險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櫱的特性,可將這些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