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那麼你立刻會止息這些“自我”的活動。
因此,宗教修持就是過著冥想的生活,其中是沒有自我活動的。而我們確實可能在世間生活裡過這樣的日子。換句話說,你真的可以活得警醒,隨時隨刻都保持覺察,全神貫注地看著自我所有的活動。這種“看”之中是沒有念頭,也沒有結論的,因為心已經觀察清楚自我的活動以及它的虛妄性,故而變得極為敏銳和寧靜。從這份寧靜之中,心會自發地採取行動,而這些都是不脫離日常生活的。
你瞭解了嗎?我們有沒有在交流?因為目前在受苦、困惑、內疚、賞罰自己的是你,這是你的生活,而不是我的。這一切都是你生活的實況。如果你夠認真的話,一定會設法解除掉這些煩惱。你已經讀過一些書,追隨過一些老師,或是聽過一些人講道,但問題仍然存在。只要人心還在這些自我活動中打轉,問題便仍舊存在;這些自我活動“一定”會製造出愈來愈多的問題。你一旦開始覺察,對自我的活動了了分明地覺知,心就會變得十分安詳、清明、健全而神聖。處在這種空寂的狀態之中,我們日常的活動就能得到轉化。宗教修持乃是“自我”的熄滅,以及從空寂之中產生行動。這樣的日子便是一種意趣深遠的神聖人生。
點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徹
從空寂觀察萬物
若想探索愛是什麼,就必須解脫佔有、執著、嫉妒、憤怒、瞠恨、焦慮和恐懼,不是嗎?讓我們先來談一談執著好了。當你在執著時,你所執著的物件到底是什麼?假設你執著於一張桌子,那份執著之中蘊含了什麼東西?也許是一份快感,一種佔有的感覺,或是對它的功能性感到欣慰,心裡覺得這真是一張很棒的桌子,等等。當一個人執著於另一個人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呢?當某個人執著於你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在那份執著之中有一種因佔有而產生的自大感,一份掌控感,還有一份害怕失去對方的恐懼,並因而產生了嫉妒,於是就更加執著,更想佔有,更為焦慮不安。但如果完全不執著的話,又似乎意味著沒有愛,沒有任何責任感?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愛都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所以關係才變成了焦慮的來源。這是你很清楚的事,我應該不需要再向你說明了。然而這些便是我們所謂的愛。為了逃避這個愛的枷鎖,我們才發明了各種娛樂活動——從電視到宗教信仰。我們只要一爭吵,便逃到教會或寺廟裡,然後又回來繼續怨懟。這種事一直在發生。
不論是男人或女人,我們有沒有可能從這些煩惱中解脫出來,還是根本沒有可能?如果沒有可能的話,我們的生活裡一定會出現永無止境的焦慮不安,從其中又會發展出各種類似精神官能症的態度、信仰或行為。我們真的有可能解脫執著嗎?這句話蘊藏著許多的含義。人類有可能解脫執著而同時具有責任感嗎?
解脫執著並不意味要跳到相反的方向,也就是一種抽離的狀態,瞭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事。當我們在執著時,我們很清楚執著有多麼痛苦、多麼焦慮,所以我們告訴自己,“看在老天的分上,我必須讓自己從這種恐怖的感覺之中抽離出來。”於是解離的戰役就發生了,裡面盡是一些衝突矛盾。假如你能覺察到自己正在“執著”以及其中的感受,那麼你就是在毫不批判地觀察那份感覺。然後你會看到從那種完整的狀態中生起了截然不同的活動,那既不是執著,也不是一種解離的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