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1部分

水平。

這是個很大的人情了,要知道世界大戰進行到現在,糧食價格已經普遍暴漲,在某些區域性地區甚至已經漲到戰前數倍的水平,法屬印度支那總督的這個人情秦致遠要領。

於是隨著西貢至泗水之間的固定通航,糧食問題逐漸平息。

還是有點美中不足,因為來自北方的華人吃不慣大米,他們更習慣吃小麥磨成的麵粉。不過這已經不是問題,從戰亂中解脫出來的華人沒有更多要求,只要他們有飯吃、有活幹,他們就心滿意足,不會給政府和社會找任何麻煩,他們更習慣於依靠自己的雙手解決問題。

秦致遠可是個完美主義者,既然這些華人選擇相信秦致遠,選擇投靠蘭芳大公國,秦致遠就要為這些華人負責,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是秦致遠應有的責任。

於是秦致遠又派加斯帕德前往澳大利亞,確定一個可以穩定提供小麥的途徑。

1918年時期的澳大利亞,全國總人口不到500萬人,但向歐洲卻派出了近30萬軍隊,而且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戰損多少補充多少,這實屬不易。

在大戰期間,澳大利亞國內的經濟水平不降反增,特別是小麥,增產幅度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時,澳大利亞的小麥年產僅有2500萬蒲式耳,但僅僅是過了一年,到1915年產量竟然高達1。7億蒲式耳,一年之內增產7倍,並且這個產量還在逐年增加。

而同時,澳大利亞國內的小麥耗用量僅為4000萬蒲式耳,這樣一來,僅僅是在1915年,就有高達1。3億蒲式耳的小麥需要外銷。

1。3億蒲式耳,大概摺合35億公斤,如果一個成年人每個月消耗15公斤糧食,就算是蘭芳大公國370萬人都吃小麥,也夠吃近五年……

小麥出口,和羊毛出口並列,是此時澳大利亞的兩大支柱產業,澳大利亞人為了銷售小麥,在全國範圍阻止了小麥管理局,同時在倫敦成立小麥出售委員會,用來向英國推銷小麥。

在整個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向英國出口小麥達到4。47億蒲式耳。

加斯帕德的出現,真正解了澳大利亞人的燃眉之急。誰都不願意遠赴重洋低三下四的求人,更何況蘭芳大公國承諾會自己運輸,不需要澳大利亞人負責,這對於澳大利亞人來說更是貼心之舉。

澳大利亞雖然以出口為導向,但國內沒有運輸船隊,澳大利亞向英國運輸物資,要全靠英國船運業協會協調,這是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哪有直接出售給蘭芳大公國方便快捷?

於是蘭芳大公國的小麥供應也是極為充足,再加上幾乎是遍地的果樹以及隨處可見的漁船,新移民們的餐桌很快就豐盛起來,這讓新移民幾乎是剛剛踏上蘭芳大公國的土地,瞬間就愛上了這裡。

對於勤勞樸實的人來說,沒有外來壓迫的土地就是王道樂土。

有了充足的物資,也不能無條件的發放給新移民,那會導致新移民滋生惰性,養成伸手討要的習慣,於是一批以工代賑專案馬上上馬。

這些專案涵蓋了鋼鐵、石油、肥料、水泥、基礎建設等等方方面面,只需要一個成年人出售力氣,就能養活一家老小。

這又是一個令新移民感恩戴德的專案。

華人對於徭役從不陌生,幾乎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強迫百姓服這種沒有任何報酬的徭役。

在蘭芳大公國剛剛公佈以工代賑專案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新移民都認為這是蘭芳大公國的徭役,雖然家小還沒有安置下來,雖然剛剛脫離民國那個戰亂紛飛的環境驚魂未定,但踏實勤懇的新移民還是放下行李,揮淚告別依依不捨的妻兒老小走出家門。

好了,沒有那麼煽情,根本不需要走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