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不少朝中官員便紛紛出頭為襄城侯開脫,最後太子亮出系列鐵證,朝中才安靜下來。
在襄城侯的案子出來後,襄城侯的姻親魯王雖未出面陳情開脫,但在太子亮出證據後便突然“舊疾發作”告了病,接著,三三兩兩的官員和勳貴也紛紛稱病告假。一時間,朝中上朝人數便每日都在遞減。
看了日間清冷的朝堂,建熙帝心中盛怒,但法不責眾,面對這般情形,也是無計可施。
而在這個敏感時刻,襄城侯的自盡無疑是在這鍋暗流湧動的熱油中倒了一碗水,頓時沸騰四濺。
先是杜老夫人在宮門長跪不起,痛哭喊冤,道襄城侯絕無自盡之理,定是為人所害。
聲聲泣下,涕淚縱橫,喊冤不止,只差沒直指是太子為了平息朝中紛亂讓襄城侯做了冤死鬼。
杜老夫人年紀大,又是有品級的二品命婦,侍衛不敢動用蠻力,萬一再出了什麼意外,誰也不敢擔當。
於是杜老夫人就在宮門前整整哭訴了兩個時辰,每每欲暈厥卻偏生又暈不過去,看得人著急。最後還是太后親自前來勸說,才將杜老夫人請到了慈寧宮,結束了這一場鬧劇。
而後,數十名官員勳貴聯名上奏,請求陛下查明襄城侯死因。奏摺言道,襄城侯雖是有罪,但認罪良好,其本人乃至前代往昔也有不少功勳。按大漢律例,襄城侯罪不至死,故而“自盡”一事,疑點甚多。再則,襄城侯乃是皇族一脈,若真死得不明不白,也是損了天家威嚴。最後群情激憤,一致請求查明襄城侯真正死因,讓真相大白於天下,方是天家公正之道。
建熙帝看到這封言辭懇切卻暗含種種含義的聯名奏摺差點沒氣得當場吐血!
一個襄城侯的死,若是換在往昔斷不會引起這許多臣子的反應。這般激烈貌似正義的“眾志成城”,說到底為了還是太子欲整頓吏治和改制一事。
襄城侯這一死,正好給這些人一個最好的理由,反將了皇帝一把。
建熙帝氣怒已極,但此番也是進退維谷。
第兩百四十章不孝有三
(三更)
襄城侯的死的確是有疑點,但卻並非建熙帝和太子所下手。
想要查清真相也並非一日之功。而且最重要的是,建熙帝心中明白,這些臣子其實並非是在意襄城侯的死因,而是藉機表達意願,反對太子整頓吏治和改制。
太子剛剛參政,建熙帝也知自己身體狀況不佳,一直在費心替太子鋪路。若是此事順了群臣的意思,那對太子的威望是極大的不利。
再則,建熙帝從太子蒐羅到了種種證據和分析中也察覺到了民間的危機,若是任由吏治這般破敗下去,那皇權遲早會名存實亡。
可如今形勢卻是嚴峻之極。
素來針鋒相對的朝臣和勳貴在這場風波中卻從未有過的,隱隱達成了一致,從聯名奏摺上的簽名就可以看出,幾乎是五五各半。
登基十餘年來,建熙帝從未預料到會出現如此情形,幾日時間下來,便精神睏倦,心力交瘁。
他性格不若嘉惠帝堅韌果決,才智也不及先帝,這十幾年都做的是太平皇帝。一直認為自己治下是歌舞昇平、國泰民安,只最近這兩年朝中兩派紛爭激烈,才隱隱察覺些吏治上的危機,但從未想過吏治竟然已經亂到這個地步,朝中官員也欺上瞞下到了這般程度。
對於太子司馬陵,建熙帝是深感滿意。從這個兒子身上,他看到了不少與先帝的類似之處。
這個兒子極似他的祖父。
故而,建熙帝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這個兒子身上。
太子的舉措,他是贊同的,只是沒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朝堂動盪,讓他這般的焦頭爛額,進退兩難。
最後,建熙帝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