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雲(蟹)流(蟹)水,停下來重如山嶽,敵人極難突圍。這種陣法如蟒蛇盤成蛇陣,首尾相應,絕無破綻。心眉大師曾佈下此陣對付阿飛。但阿飛從仙鶴對付蟒蛇的辦法中得到啟發,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終於靠快劍、快腿破了此陣。(見古龍《多情(蟹)劍客無情(蟹)劍》)
*古代陣型簡介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鬥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鬥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裡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託,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我國曆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餘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佈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我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日本的陣法起源於中國。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與太宰府的大弐吉備真備等將在軍中演練“武侯八陣”和孫子的“九地”,以後自源平合戰始,在實戰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陣”經過歷次戰爭的洗禮,結合日本的實際,發展成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編成這八陣的是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因此又稱“武田八陣”。下面作簡單的介紹: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