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時候,天家忽視了收音機的作用,都被人看了笑話去,他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答案。
李永生總能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地!有鑑於此,他還是客客氣氣地發問,“向外擴張,是要死人的,會帶來社會動盪,增加隱患才是真的吧?”
他這話是有根據的,“想當初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直接顛覆了一個王朝。”
“那不是歌的問題,而是擴張的方式不對,國內又有人掣肘,”李永生笑著回答,“想前朝桓帝西征,拓地千萬裡,繳獲無數,極大地改善了國內民生。”
這也是一個著名的例子,桓帝在位之時,國內曾經連續七八年遭遇大的天災,其中有兩年是全國性的天災,國內民不聊生,盜匪四起。
桓帝連打幾仗,俘虜了不少盜匪,但是這麼多人總要吃飯不是?
他索性藉口西方几個小邦不臣,朝覲時不敬,發起了對外戰爭,同時招安國內的盜匪,說懲治了西方小邦之後,大家都可以在該處獲得土地,擁有永久產權。
盜匪們聽說之後,紛紛自帶兵器、僕從和糧馬,奔往西方,幾場大戰之後,繳獲無數,桓帝拓疆千萬裡,而盜匪們擁有了土地之後,再次變成了老實巴交的農戶。
中土國偌大的江山,就是這麼一點一點打出來的。
“前朝桓帝,確實算得上人傑,”無心真君點點頭,那個天子真的有一套,“打仗原本是花錢的事,結果那窮得能跑老鼠的國庫,一場仗打完,竟然銅錢都只能堆在外面。”
“同樣是對外擴張,只是手段不一樣,”李永生笑一笑,也沒有因為駁倒了無心真君而驕傲,“所以說戰爭,從來都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佳選擇之一。”
“你說得有點快,讓我想一想,”無心真君不得不喊暫停。
他是真君,腦瓜是夠用的,但是李永生的話裡,資訊量有點大,像“戰爭可以轉移國內矛盾”的說法,以前從未聽說過,現在聽來,似乎也不無道理。
所以他要細細地想一下,這個說辭中,哪裡可能存在漏洞。
想了好一陣,他才回答,“但當時西北諸邦極為富有,國內又是連年天災,只要能給一口吃的,就能上陣衝殺,窮人打富人,光腳的還怕穿鞋的?”
“但是我中土國,現在財富日盛,”他說著說著,就有點激動了,“此刻擴張,恐怕未必能轉移了什麼矛盾吧?中土富庶,去打那些貧窮的地方,是要虧本的。”
“虧與不虧,要看你怎麼算了,”李永生笑著搖搖頭,“像《無向遼東浪死歌》那般打仗,肯定不行的,戰爭就是戰爭,必須要小心謹慎誠惶誠恐,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不能成為刷名望的機器,更不能某些人上下其手的斂財手段。”
“要讓大家知道,打仗能賺錢,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這事兒就能辦了……軍需什麼都是小事,有的是自帶糧馬的遊俠兒。”
自費軍人,對糧草等軍需的要求就極低了,前提是不要將打仗視為武裝遊行、展示奢華的方式即可。
秦朝統一六國,出名強大、天下無雙的秦軍,也多是自帶乾糧和兵器入伍的。
想當年,靠著小推車打贏淮海戰役的那些人,又花費了多少軍費?
“可是……”無心真君想一想,“打仗就是靠人堆,哪裡來的那麼多遊俠兒?”
“很多大家族,土地已經不敷使用了,”李永生淡淡地回答,“分家不公,導致兄弟鬩牆的事兒,還少了?只要他們知道,出征就是搶土地,誰會不去?”
中土國的國民,對土地的摯愛,是深入骨髓乃至於靈魂的。
“中土國的土地就這麼多,想要子孫昌盛,當然要佔據大量的土地才行,至於說土地荒涼貧瘠,那也是小事,不能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