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畫界特別是山水畫家的高度興奮,山水畫開始一改單調呆板,變得層次豐富、真實靈動起來,具有了在各畫科中卓然獨立的資格。據說青綠山水大家李思訓去世後,玄宗皇帝在興慶宮看到李思訓的山水畫,突然懷念起了嘉陵江風光,便讓吳道子再畫一幅。吳道子也不含糊,一天就畫了出來,玄宗皇帝看看這幅,又看看那幅,感嘆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同樣都是神妙的作品啊!
唐代有很多傑出畫家,但大都有未到達之處。惟獨吳道子“盡精微,致廣大”,堪稱全才。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說:“道子凡畫人物、佛像、神鬼、禽獸、山水、宮殿、草木皆冠絕於世,國朝第一。”他的佛道人物畫法被稱為“吳家樣”,雕塑風格被稱為“吳裝”,甚至被油漆彩繪雕塑行業奉為本行祖師。當然,“吳裝”也有可能指的是他墨線突出、簡淡上色的風格。關於吳道子運用顏色,宋代米芾記載,在蘇軾家見過一幅道子畫,畫中人物有一點與眾不同,人的嘴唇都是輕輕的一點顏色,卻生動逼真。這種顏色點唇法,現代還有不少畫家在沿襲使用。
“畫聖”之身份,不是吳道子自封,而是後人給予的。在他之前,已經有畫家衛協、張墨等曾被稱為“畫聖”,但都因說服力不足,後來沒被公認。張彥遠在總結對比了所有的畫家後,借鑑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的“六法說”評論道,惟有吳道子的畫才可以說六法俱全,永珍必盡,而其他人的繪畫,有的畫好了形象,卻失去了神韻,有的畫好了色彩,卻失去了筆法。於是把吳道子尊為畫聖,列為繪畫“神品上”的唯一一人。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把吳道子列為第一,周昉列為第二。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認為:“吳生之作,為萬世法,號曰畫聖,不亦宜哉!”蘇東坡雖然倡行“文人畫”,但他尚能跳出文人圈全面審視繪畫,“畫至於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吳道子把繪畫整到了如此高度,這讓後來的畫家十分緊張,就像進了大廳找不到空座一樣。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由於人物畫學得太像吳道子,苦惱了若干年,想擺脫都擺脫不掉。所以從吳道子的盛名下突圍出來,成了無數畫家們的畢生追求。可見五代、唐宋以來山水花鳥大興,既有政治社會上的原因,也有藝術選擇上另闢新境的因素。
蘇軾才大,在不得不承認吳道子的情況下,仍不甘心從此無路可走,遂發狂言“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終於覓到了一條“文人畫”新路,在繪畫之外尋找“詩意氣節”,專畫“竹石”題材,以求突破。蘇軾偏激的“畫工論”,也遭到了後來人的譏笑,你畫的連像都不像,恐怕連畫工都做不上。宋代性格高傲的米芾,也跟吳道子較勁,堅持“不使一筆入吳生”,這一方面反證了吳道子在畫壇的深遠影響,另一方面,也證明了米芾們可貴的藝術追求精神。不落入前人窠臼,這是有出息的藝術家都應該有的秉性素質。所以,米芾果然開創了“米家山水”的一片新境,讓畫史無法忽視,而萬世留名。
雖然由於蘇軾、米芾、董其昌等一大批文人的倡導,文人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扭曲了中國繪畫的全面發展。撇開部分文人們的偏頗言論,吳道子仍然在後來的宋代《宣和畫譜》、宋代朱熹《跋吳道子畫》、元湯垕《畫鑑》、明楊慎《畫品》等重要繪畫理論書籍中,以畫聖的身份置疑不動、傲然屹立。
是的,當我們震撼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作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