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1部分

莊公就想好了對策,他派自己的親信人馬裝成流民去投奔叔段,在他的麾下當兵,叔段以為自己兵強馬壯,卻不知旗下的兵馬多是別有用心的哥哥派來的,雙方一打仗,叔段哪有不敗之理。

鄭莊公可能早看到了叔段在武姜的支援下,對自己有嚴重威脅,但叔段沒造反之前,他驅趕叔段或者殺了叔段,都會揹負不好的名聲,所以他乾脆就鼓勵、慫恿、默許叔段犯錯,給他創造條件讓他犯錯,等叔段起兵造反,這錯可是犯得無法挽回了,此時莊公才放心地笑了,一舉將他的勢力遷滅,將他驅趕出國,既除了害,還半點壞名聲也不落,母親武姜也因為支援叔段造反,被莊公以此為藉口將她攆出了京城,軟禁起來。

讓別人犯錯,給自己製造藉口,這是鄭莊公的權謀。後世的聰明人將這個權謀進一步簡化,進一步降低實施的難度,簡化到現在,幾乎所有的聰明人都會運用這種方法了,同時,在具體實施上,也有了很多變種,在很多時候,讓人犯錯並不一定就是為了整治這個人,而是在別人的錯誤裡為自己謀利,有點類似於讓別人在火中為自己取慄,火沒燒著別人的手,那是他的幸運,燒著了,聰明人自己是感覺不到疼的。

當然,既然是權謀,不可能如此簡單,讓人犯錯也不能是傻等,還得有手段。這第一個手段就是bī人犯錯。

bī人犯錯,只能是大哥bīxiǎo弟、上司bī下屬、上級bī下級,沒有反過來的道理。也就是說,bī人犯錯,只能是高位對低位、強者對弱者才可以施行,而bī人犯錯,雖然原因多多,但最主要的前提是對自己有利,能在對方的錯誤裡得到好處,不然,bī人犯錯就沒有意義了。

有很多與“bī”字有關的詞語,如“bī上梁山”、“bī良為娼”等等,這些詞語和“bī人犯錯”很相似,但不完全一樣。bī人上梁山,是透過“bī”來掠奪利益,或者消除隱患,而人上了梁山,則是bī人者所不願看到的,對bī人者也是有害無利。bī良為娼也是這樣。而bī人犯錯,bī的過程不是掠奪利益的過程,人犯了錯,bī人者卻可以從他犯的錯中得利。所以,bī人犯錯的重點在於“錯”,“bī”只是手段。

在歷史上,有很多帝王在感覺到臣下潛在的威脅後,往往比較難以處置,因為威脅是隱xìng的,臣下並沒有造反,也沒有做什麼錯事,此時殺他、關押他,不好找藉口,沒有藉口就殺人關人,容易引起人心恐慌,也會讓其他大臣心中不服。但又不能消極等待,讓那個臣下有足夠的時間準備造反,這時,帝王就必須大耍權謀,透過各種辦法bī那個臣下造反,讓他感覺非造反不可,等他倉促間舉起反旗時,帝王立刻實施反擊,將他捕殺,以絕後患。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很形象地描寫了康熙bī吳三桂造反的過程,其中康熙怎樣從容佈置,韋xiǎo寶怎樣散佈謠言,寫得活靈活現的。這個故事可以視作bī人犯錯的範本,不過,在現實中,還有一種另類版本,bī人犯錯後並不追究犯錯人的責任,bī人者只享受犯錯人的錯帶給自己的好處,在犯錯人可能受懲罰時,bī人者還會盡量為他開脫——現在官場不比當初動luàn時期,講究留一個餘地,儘量不往死裡nòng,要不然萬一今後自己走了背運,人家也對自己這麼狠,那就不妙了,與人方便,才好自己方便。當然,形勢太嚴峻無法保他時,那就只好舍卒保車了。

在某些聰明官員假造政績、謊報各種指標時,就常常採用bī人犯錯的辦法,bī下屬按他的需要填報數字。這種bī的情景,往往極為可笑,比如,已經是12月了,一年即將結束,可是,目標任務只完成了全年的70%,甚至只完成了60%,本來目標就定得過高,是領導拍腦袋拍xiōng膛定的,但領導需要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