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青的腦海中如驚雷般炸響。他突然之間懂得了,為什麼總有一些修行之人,不惜放棄山中寧靜清修的生活,毅然決然地選擇下山歷練。也明白了為何有些長輩,明明在清修之境中過得好好的,卻突然心生嚮往,渴望去那繁華喧囂的紅塵之中走上一遭。無論是道士下山,還是佛子入世,他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對世間永珍的見識,更是一個不斷證見自己、學習成長、領悟大道的過程。在紅塵的滾滾浪潮中,他們經歷著各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與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在面對各種複雜的世事變遷中,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尋找著修行的方向,領悟著生命的真諦。
劉青此次前來任家鎮,雖然在定製鐵匠工具上花費了些許的金銀財寶,但他卻收穫了無比珍貴的修行理念。這些理念,如同黑暗中的燈塔,為他的修行之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在他看來,知識是這世間最為可貴的財富,而此次從鐵匠身上所領悟到的修行真諦,更是無價之寶。
心情大好的劉青,再次來到鐵匠鋪。此時的鐵匠鋪依舊瀰漫著熾熱的氣息和濃郁的鐵腥味。鐵匠師傅正專注地打著一把鐵鍬,那專注的神情與之前別無二致。
劉青走上前去,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毫不猶豫地將全款交給了鐵匠。
他看著鐵匠師傅那粗糙而有力的雙手接過銀兩,心中充滿了感激。
這不僅僅是對鐵匠手藝的認可,更是對他所帶來的修行啟示的一種感恩。
至於鐵匠動不動,看不看的明白,就不是他劉青需要知道的了。
在道家深邃的修行理念裡,“心猿意馬” 宛如高懸的明鏡,清晰映照出凡人內心的混沌狀態,同時也為虔誠的修行者點亮了前行的漫漫長路。
心猿,恰似那頑皮好動、難以羈縻的靈猴,在人的內心天地中肆意跳躍、翻騰,一刻也不停歇。它象徵著我們內心世界裡紛至沓來、變幻莫測的念頭。這些念頭猶如秋日裡隨風飄散的落葉,雜亂無章,毫無頭緒。忽而縈繞於功名利祿之間,滿心追逐著塵世的繁華喧囂;轉瞬又沉溺於往昔的回憶漩渦,或為曾經的錯失黯然神傷,或為過往的榮耀沾沾自喜;須臾間,又被未來的種種未知所裹挾,被焦慮與恐懼緊緊纏繞。在日常生活的瑣碎裡,我們常常淪為這些念頭的俘虜,情緒也隨之如波濤般起伏跌宕。當內心的渴望未能得到滿足,煩惱與痛苦便如影隨形;一旦得償所願,卻又陷入患得患失的泥沼,惶惶然害怕失去。這般內心的波瀾起伏,讓我們難以覓得真正的寧靜,更與修行的深邃奧義失之交臂。
意馬,則彷彿那掙脫韁繩的不羈野馬,在廣袤的原野上縱情馳騁,全然不受約束。它代表著我們內心深處洶湧澎湃的慾望與衝動,似那滾滾不息的洪流,一波接著一波衝擊著理智的堤岸。對物質的貪婪追求,對情感的過度執著,都驅使著我們在塵世的喧囂中盲目奔逐,不斷向外索求,最終迷失了自我。我們如同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舟,被慾望的狂風巨浪肆意擺弄,找不到心靈的港灣。
然而,道家修行的核心要義之一,便是馴服這心猿意馬,讓內心重歸平靜祥和。道家倡導 “致虛守靜”,認為唯有內心虛空、寧靜,才能容納萬物,洞察天地間的真理。正如《道德經》所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當我們透過冥想、內觀等修行法門,靜靜地審視內心的活動,不被雜念和慾望所左右,便能逐漸看清它們虛幻不實的本質。此時,雜念如同天空中飄蕩的浮雲,自然來去,而我們只需保持內心的澄澈,不做無謂的評判與追逐。
回想起那位鐵匠,他每日置身於熾熱的鐵匠鋪中,在熊熊爐火與四濺火星的環繞下,專注地揮舞著鐵錘。每一次錘擊鐵砧,都伴隨著沉穩而均勻的呼吸,那節奏彷彿與天地間的韻律相契合。他的眼中只有通紅的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