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電報線路的時候,胡雪巖也向左宗棠提出了極其相似的提案。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以軍功起家,是清末繼曾國藩之後最著名的大臣。他們的意見,甚至可以影響到清朝中樞的具體決策,可謂是地方督撫大員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在政見上,李鴻章主和,左宗棠主戰,再加上慈禧似有意若無意地搞政治平衡,故而兩個人並不相得。
當時胡雪巖探知盛宣懷的舉動後,抓住左宗棠正從軍機大臣、總理衙門行走轉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良好時機,向左提出應該搶先設立電報,壓一壓李鴻章的風頭。胡雪巖還進一步備細說明電報的政治、經濟意義,認為如果開設電報,一定能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收新途。
一可以做點實事開創財源,二可以順便打擊一下老對手,這樣的好事哪個不肯做?左宗棠立刻具折上奏,備言設辦電報、自強興國之利,希望朝廷能允許他在兩江境內架設電報線路,開展電報業務。
左宗棠的奏摺內容,很快被李鴻章在內廷中的奧援李蓮英傳遞給了李鴻章。李鴻章得信後自然是沖沖大怒,大罵左宗棠和胡雪巖想必也不在話下。被人搶了頭功的盛宣懷也是一肚皮無名火,但他不愧是李鴻章的小管仲,冷靜下來一想,便轉怒為喜,併為李鴻章講出一番道理來。
盛宣懷以為,左宗棠這次上書,表面上是先拔頭籌,奪了李鴻章的面子。但實際上,當時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場,對於電報這種新發明都是持否定態度的。當時有不少王公大臣和各地督撫都認為電報將會“驚民擾眾,變亂風俗”,特別是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更是對這種洋鬼子的玩意深惡痛絕。國人愛講“利不百,不變法”,尤其在當時那昏庸愚昧、一潭死水的官場氣氛中,敢為天下先的先驅往往變成先烈。左宗棠跳出來這麼一大聲疾呼,守舊派肯定會大加攻訐,短時間內必不能成事。
盛宣懷於是為李鴻章謀劃:不妨就讓左宗棠去當這個先鋒,趟這攤混水,我們只管做好基礎建設的準備。等到左宗棠和守舊派鬥得兩敗俱傷、師老兵疲之際,我們再拿出更可行的方案收拾局面,前人種樹,後人摘果,豈不快哉!
李鴻章是何等樣人,在官場裡摸爬滾打一輩子,已經老成了精的人物,聽了盛宣懷有理有據的分析,自然連聲稱妙。於是便命盛宣懷暗中主持準備工作,並寫下親筆書信,吩咐盛宣懷執此信悄然奔赴上海,請李的老友、時任太古輪船公司總經理的鄭觀應共襄此事,一同籌劃辦理電報建設。
後來的事態發展,完全證明了盛宣懷的判斷。左宗棠和反對派在朝堂之上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而慈禧太后的心思當時正放在如何從日本手中奪回藩國琉球一事上,被這些人吵得煩了,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將電報一事擱置不議。左宗棠一場辛苦毫無所獲,怏怏地奔赴兩江上任。胡雪巖經此挫折,也只好偃旗息鼓,將精力轉回他的老本行——錢莊和茶葉、蠶絲生意上去了。
而盛宣懷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先是邀請鄭觀應出山——這位曾寫出驚世著作《盛世危言》的鄭觀應也是位大大的牛人,他的事蹟容後再敘——北洋添一干才,盛宣懷得一強力臂助。接著購買電報器材,並在李鴻章的勢力範圍內,從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與天津之間架設了一條短途電報線進行試運營,這也是在中國大陸境內,由中國人正式設立的第一條電報線路。
在盛宣懷和鄭觀應的妥善安排下,這條線路鋪設和執行的過程相當順利。建設完畢後,李鴻章還動用他的影響力,邀請了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等宗室、大臣來現場觀看。這些人哪裡見過這麼“爾發彼得,倏忽而至”的通訊方式,不禁紛紛讚歎不已。李鴻章於是乘勢上書,要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