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授記,當得作佛,而我等不需要如此的虛妄授記。有些不相信的,起瞋心的,這些增上慢人就開始罵常不輕菩薩。
但是,常不輕菩薩“如此經歷多年”。蕅益大師說,這個“如此經歷多年”表示這種是善根不退之相。也就是說,我們一般的恭敬都是一種如理作意而已——我恭敬你!當然,我們一般的心是向外攀緣,所以我們希望別人也要平等地回報。但是常不輕菩薩的恭敬來自一念隨喜,他是從真如的角度去看一切法,看一切人,所以他不需要回報的,因為真如是離相的。這就為什麼你去毀謗他、去打他、罵他,他不退轉,他能夠多年不斷地禮拜讚歎下去,就是他的內善根成就。
他有這樣的內善根的支援,雖然常被罵詈而不生瞋恚,仍然常作是言:汝當作佛。這個時候有些人起瞋心,就用木杖去打他,用瓦石去丟他。常不輕菩薩當下就暫時地遠避,遠避以後就在遠處站著,而猶高聲地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他經常地去作如是的語言,所以就稱為常不輕菩薩。就是他經常心存平等恭敬之心。
常不輕菩薩這麼弘揚《法華經》,是特別的方法,就是勉強——你不想聽,我都要去強毒增上慢人。蕅益大師作一個問答,“釋迦四十餘年,不務速說,不輕凡有所見,造次而言”。他說,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他花了四十年的時間,從阿含、方等、般若,三時空性的調伏,最後才講《法華經》,到晚年才講《法華經》。常不輕菩薩不是!他老人家一開始就直攻《法華經》,就是凡有所見,直接用《法華經》去強燻對方,這是怎麼情況呢?
蕅益大師回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你別看他們是小乘人,“本已有善”。這些人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前面說過——從大通智勝佛以來生生世世教化,他們過去生聽過《法華經》,只是一時忘失而已。所以佛陀不著急,佛陀心裡面非常有把握,你只要聽過《法華經》,表示你大乘善根不退,所以佛陀“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你反正有大乘善根,你跑不掉的。佛陀先用三乘,先用聲聞法安穩之。
但是,常不輕菩薩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大乘善根的人。沒有大乘善根,你等待也沒有用,你等五十年都沒有用,不像釋迦牟尼佛可以等。我等你四十年總可以吧?我先讓你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煩惱輕了,聞大不謗了,能夠身心調柔了,我再為你開權顯實。但是,這些增上慢人多生多劫以來根本沒有大乘善根!所以你看,沒有大乘善根的人有一個特色,他修什麼東西就特別執著,那個相狀特別明顯。他佈施的時候,佈施的相狀特別明顯;持戒的時候,持戒相也特別明顯。其實他那個法空的智慧很淡薄。既然沒有大乘善根,那隻能是治亂世用重典了,只能用刺激的方式了。
也就是說,蕅益大師就是說,栽培大乘善根是一個大局,為了大局只能忽略小節了。因為你開始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恐怕來不及了。為什麼來不及?蕅益大師會解釋,因為他們不久就會墮落了。所以你不搶第一時間,他遲早要墮落。那這樣子的話,與其你是邪見而墮落,你不如謗正法而墮落,你未來還有得度的因緣。
就是說,這些增上慢人基本上是沒有大乘善根的,你不能跟舍利弗、目犍連尊者那些有大乘善根的聲聞弟子相比。這是為什麼他要做如此的強燻,這是萬不得已的。
己三、雙明信毀果報 分二:庚一、明信者果報;庚二、明毀者果報
我們看己三的“雙明信毀果報”。常不輕菩薩又是禮拜,又是讚歎,結果分成兩種情況,有些人相信《法華經》,有些人毀謗《法華經》,那這個果報就產生差別了。
庚一、明信者果報 分二:辛一、正明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