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裡少了一個人,多了一群傷心的人。
本來就被國事煎熬得瘦弱的李承乾直接病倒了。
李泰辭去了樓觀學祭酒之位。
他要去昭陵給母親守孝。
一群群的信使從長安離開,朝著四面八方而去。
他們要把長孫皇后病逝的訊息告訴天下人。
告訴天下人一代賢后的離開。
所有的文人都認為“文”是最好的諡號。
“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所有的美諡裡。
也沒有哪個諡號能比文這個字還要美好。
但是,李二認為,光一個字是不夠的。
他建議用復諡。
根據春秋流傳下來的禮法,單諡為正,雙諡非正。
只有當單諡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
才會用上覆諡。
縱觀大唐立國以來,也就只有平原郡公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予了復諡“忠壯”。
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人能獲得過。
因此經過禮部商議。
既要體現長孫皇后善於借古喻今,匡正,勸誡皇帝為政的失誤。
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的大德。
又要體現長孫皇后的聰慧和美好。
眾人認為“文德”是最好的。
因此長孫皇后的諡號就定了下來,為文德皇后。
長安的傷心人在悲痛中忙碌著。
等諸事告一段落,長孫皇后進了昭陵已經到了十一月。
那一天,長安下起了大雪。
萬物白頭,在給長孫皇后送行。
一代賢后的離去喪事是極為複雜的。
顏白雖然沒有什麼要忙的。
但站在那裡一站就是一天,回去的時候腿都伸不直。
最讓顏白擔心的還是李承乾。
在辦理喪事的這幾個月裡,他病倒了三次。
顏白很擔心。
別還沒等到登基,他這個太子就躺下了。
顏白拉著李承乾說了好多話,變著法子開導,效果卻一般般。
沒有人能夠理解長孫皇后在李承乾心目中的地位。
顏白能理解,也正因為理解,所以不好勸。
血緣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
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
李承乾心裡的苦和難受。
恐怕只有李承乾一個人心裡能夠明白它是什麼味道。
當然,李承乾的身體不好也不光是長孫皇后的離去造成的。
朝堂這個巨大的石磨才是導致他身體不好的原因。
他貴為太子,有長孫皇后的臨終遺言在身。
馬上就是一國之君了。
這是毋庸置疑的。
可他卻比不了李二。
李二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在文人和武將中的聲望無人能敵。
大治以後諸多的規則都是他帶著眾人一步步商議而來。
他說什麼,眾人是信服的。
李承乾沒有達到他父親李二的那種高度。
又是在朝中許多文武大臣的眼中看著長大的。
雖然他是太子。
但在這群人心底的最深處。
李承乾就是一個晚輩。
一個他們看著長大的晚輩。
他們認為這天下打下來有他們的一份功勞,他們是過來人。
所以在議事環節,李承乾既要講清楚自己心思。
又要體諒這些老臣的心思。
朝中的那些大臣沒有覺得這些不對,反而覺得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