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1部分

迷”,等等。

培養一個科幻愛好者群體,首先要有足夠多的科幻出版物和影視作品。在中國,這個程序是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次科幻高潮開始的。象《小靈通漫遊未來》這樣的作品,仍然留在那代孩子的記憶裡。筆者就是那時候的一個少年科幻愛好者。初中三年非科幻不讀,翻閱了大量經典作品。如今科幻界的主力作者,三十歲左右這一代,差不多都是那個時候接觸科幻的。除了作者外,還有一批三十歲左右的編輯、記者、影視製作人,他們帶著對科幻的愛好進入各自的崗位,利用各種條件宣傳科幻。

到了九十年代後,那代科幻愛好者已經進入社會,新一代科幻愛好者也已經起來了。他們開始自發地組織各種社團。九六到九七年,曾經有一個科幻愛好者組織社團的高潮。不過那時候的社團大多沒有堅持下來。九十年代末期,網路通訊的普遍建立,給了科幻愛好者方便的條件。大量科幻社團以網路為鈕帶建立起來。甚至以網路為活動中心,比如搞網路交流、作者與讀者在網路對談、搞專門的科幻論壇等。如今,你在網際網路上用“科幻”這個詞搜尋,會查到上百個中文科幻網站。成為文學類網站中興旺的一族。

下面這篇短文記錄了上海的一次科幻愛好者聚會。它的規模很小,但發表在正規出版物上,可供參考。

2001年7月30日。

去赴會之前,朋友們對我說,網友聚會多半子虛烏有,還是不去為好,免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半信半疑地邁著激動的腳步,向重慶中路65號走去。我對自己說:不管怎麼樣,今天一定是個難忘的日子。

7點30分。到了那一問,說蔡先生已經來過了,還定好了房間,我感到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蔡駿啊蔡駿,你果然是一個誠信之人!

初見榕樹下科幻之城的版主蔡駿,就給我一種穩重、誠信的感覺。而另一位一同前來名曰“Zerg”的科幻網友,卻長得好似海軍陸戰隊員,一直快快樂樂,像個無憂無慮的大男孩。從寒暄中得知,旭川可能也來,我很高興。但是,從8點等到10點,參加上海科幻迷第一次親密接觸的人只有蔡駿、我和Zerg三人。

失望歸失望,我們也不想談由於晚上出行的不便,或者外地來上海工作的迷友路途不熟,以及潘海天同志的缺席等因素,總之,至少有三個人到了,上海的科幻迷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來想開成迷友大聚會,最後卻成為上海科幻迷“拓荒者”會議。三個“拓荒者”在K房間高談闊論,從科幻的本質、科幻與其他文學的區別,以及以榕樹下科幻之城為中心,今後應開展的工作等等,進行深入且有意義的探討。

我們在交流中逐漸認識到,上海是一個科技前沿城市,上海人的科學為素養也較高,上海有潛力的科幻迷應該不在少數,但就如散落在地的珍珠,需要有一根線來串起。我們這三個“拓荒者”就是這根線,凝聚人心,網聚人氣。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任重而又道遠!孫安《上海科幻迷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摘自《科幻大王》2001、9、37頁

2000年,新華社記者,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出版了《想象力宣言》一書。書中記載了大量的科幻愛好者活動的情形。

在國外,反映科幻迷活動的著作,在美國有哈里沃納的《我們過去的日子》,薩姆的《不朽的風暴》,等。

2004年6月18號,世界首個科幻博物館在美國西雅圖開館。資助者是微軟公司的創業人之一保羅愛倫(PaulG。Allen),資金高達兩千萬。幾乎同時,愛倫還作了一件很“科幻”的事情:資助研製成功全球第一個私人航天器“宇宙飛船一號”。這一舉動,與其說有什麼具體的商業目標,莫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