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蹟山紫府觀,後領杭州四聖延祥觀,再後兼領鎮江道教。徐天麟、馮志廣住持龍虎山仙源觀。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觀等。以上這些,僅是現存資料中的部分記錄,分別見於有關傳記、碑刻。實際上玄教弟子所領主要宮觀,遍佈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加上在北方兩京附近的宮觀,可見傳播地域是比較廣的。組織規模、社會影響都超過當時南方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遜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發展成如此大的規模,主要是因為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大力支援。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薩滿教,在思想上較易接受龍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籙道術;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勢力發展過猛,對群眾影響過大,引起了統治者的疑忌,從其統治的利益著想,必須對其略加制約,而把扶植道教的重點轉到張陵聽創道教這方面來。其得到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具體表現在玄教首領所受的尊寵上。前面說到,玄教創始人張留孫,從元世祖起,受到歷代皇帝的尊寵,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權力之大,在當時道教諸派首領中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如此,他與他的弟子吳全節(玄教第二任掌教)還參與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謀議,必見諮詢‘。①多次受詔外出訪賢,向朝廷推薦官員;官吏間發生矛盾糾紛,又主動為之疏解。趙孟瞓《玄教大宗師張公碑銘》說,張留孫‘每進見,必陳說古今治亂成敗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賴公薦揚,致位尊顯者,數十百人。及以過失獲譴,賴公救解,自貸於死者,亦如之‘。
他們的這些活動,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將他們‘比於親臣‘;另方面,交結大臣並在其中獲得令譽。當延皊四年(1317),張留孫年滿七十時,仁宗為之大舉祝壽,‘賜宴崇真宮,內外有司各以其職供具,宰相百官鹹與焉‘。②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吳全節年滿七十,慶典一如張留孫。張留孫死後,送回龍虎山安葬,‘自京師至其鄉,水陸數千裡,所過郡縣,迎送設奠,不約而集。比葬,四方弔問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喪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③張留孫輩利用元室對玄教首領的尊寵和優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獲得很大的發展。
玄教是從龍虎宗分裂出來的,張留孫和他的許多弟子,都出身龍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術,亦與龍虎宗無異。但是,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有的組織體制。因而它是一個的道派,與原龍虎宗有別。
其傳承系統共歷五代。第一代掌教張留孫,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號,除開府儀同三司以外,其餘各項,皆為其後歷代繼任者所承襲。第二代掌教吳全節(1269~1346),字成季,號閒閒。龍虎山道士。於張留孫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1322),繼任掌教二十五年,於至正六年(1346)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1277~1349)。字明適,號紫清。龍虎山道士。延皊七年(1320),張留孫預將教事付吳全節時,命夏文泳繼吳之後嗣教。至順二年(1331),吳全節告老,夏即遵囑嗣教。至正六年(1346),吳全節逝世後,正式繼任掌教。但僅四年,於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張德隆(生卒不詳)。字元傑,自號環溪。張留孫從子。早年學道龍虎山。至正九年繼夏文泳掌教。時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韓山童的白蓮教和劉福通的紅巾軍相繼起事,天下大亂,元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中。張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見記載。
一般學者皆以張德隆為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從王禕《馬跡山紫府觀碑》和蘇伯衡《梁道士傳》的記載中,發現繼張德隆之後,還有一個於大宗師掌領玄教,而據《漢天師世家》卷三《張正言傳》考之,此於大宗師當為於有興。他先後拜師何恩榮、薛廷鳳、薛玄曦,為張留孫之再傳。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