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隨意交疊在腿上,看似平靜,心中卻思緒萬千。他暗自思忖,自己前世在學術領域拼搏多年,最終得以晉升為中科院院士,那是無數日夜鑽研積累而成的成果,在專業知識上可謂登峰造極,各類複雜理論和前沿應用都曾深入探究。但是眼前的吳雲瀟女士,其很多見解讓他也深受震動!
吳雲瀟眼中透著對科學知識探討的熱忱,率先開口,闡述自己對於分子生物育種中基因調控網路的獨特見解:“在我看來,分子生物育種不應僅僅侷限於單一基因的改造,而是要著眼於整個基因調控網路的最佳化。就像一個精密的時鐘,每個齒輪都相互關聯,只有它們協同運作,才能讓時鐘精準執行。”
張啟專注地聽著,心中暗暗吃驚,他從吳雲瀟的話語中感受到其思維的深邃與獨到。吳雲瀟似乎來了興致,又從手機中調出一篇論文,遞向張啟:“這是我和華夏國上海交通大學的張大兵教授合作的一篇關於分子育種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探討了如何利用新型基因編輯技術精準定位並改良作物的關鍵基因簇,從而實現多性狀同步最佳化的育種策略。”
張啟接過論文,快速瀏覽著,不禁在心裡讚歎。他看向吳雲霄,說道:“吳女士,您和張大兵教授的合作成果真是令人矚目。”
吳雲瀟微微點頭:“張大兵教授確實是非常出色的學者,他在生物學領域的諸多見解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這次合作中,我們透過大量的實驗資料和複雜的模型分析,才得出了這些結論。”
兩人就論文中的一些資料模型和實驗方法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從基因序列的比對到生物資訊學演算法的應用,他們的觀點相互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海風中閃爍。張啟越發覺得吳雲瀟不僅有著紮實的基礎知識,更有著創新的思維和敏銳的科研洞察力,而吳雲瀟也對張啟的深厚學養和獨到見解深感欽佩,這一場學術交流,讓他們彼此之間又多了幾分惺惺相惜。
突然,張啟像是想起了什麼重要之事,目光專注地看著吳雲瀟,問道:“吳女士,我聽聞在華夏國內的網路上,一直有傳言說張大兵教授是反對轉基因的,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吳雲瀟微微一愣,隨後輕輕搖了搖頭,語氣篤定地回答:“這怎麼可能呢?他一直致力於推動轉基因技術的科學發展與合理應用。張大兵教授是我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對他極為了解。”
吳雲瀟稍作停頓,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無奈與困惑,接著說道:“我實在搞不懂啊,你們華夏國一方面號召要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可為什麼對張大兵教授這樣一位科學家,非要去敗壞他的名譽呢?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他的研究成果本可以為華夏在農業科技等多方面帶來巨大助力。這樣無端地敗壞他的名譽,對華夏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張啟面露沉思之色,緩緩說道:“或許是部分人被不實資訊誤導,又或許背後存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在推波助瀾。但無論如何,這種誤解和詆譭對於科學發展和國家進步而言,都是極為不利的阻礙。”
吳雲瀟深有同感地點點頭:“是啊,科學的進步需要良好的環境和公眾的支援。我們必須努力去澄清這些不實言論,讓像張大兵教授這樣的優秀科學家能夠在公正、積極的氛圍中繼續他們的科研工作,為華夏的科技崛起貢獻力量。”
張啟想起聽聞的傳言,不禁問道:“吳女士,你給我仔細說說張大兵教授的觀點吧!
吳雲瀟點了點頭,神色一正,語氣嚴肅又堅定地說道:“我的老朋友張大兵教授,那可是在生物學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與貢獻。他身為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發育生物學學科帶頭人、講席教授,還曾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早在2013年7月12日,他做客人民網‘再論轉基因’系列訪談,就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