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不以為然的。諸葛亮罔顧國力,頻繁出擊,實在是由於他太過於自信自負。但這種心理失衡者,豈止孔明一人,凡領袖群倫者,一旦成為人譽自詡的濟世之才,便有一種功名欲,不朽欲,樹碑欲;甚至像文壇這麼一個其實沒有什麼戲唱的場合,也有人來不及地給自己蓋個廟,以便活著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認為曹操死後,魏國再無足堪較量的對手,過於輕敵,過於躁急,想開啟蜀國的封鎖局面。當然,這也是他過於相信自己萬能,過於追求不朽聲名的結果?
這種可怕的慾望,也是此前此後許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萬世的情結。哪怕傾家蕩產,禍國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歷史的長卷中,給自己樹一塊碑石。諸葛亮的出兵漢中,絕對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劇。由於他位極人臣,權重一國,自然無人能夠左右他,結果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大家看著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終的失敗,無法挽救。
所以,他的親信馬謖認為“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豈可復徵?”他是聽不進去的。譙周的苦諫:“何故強為?”他同樣不以為然,甚至連毫無頭腦的後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問,也都阻止不了他北進的意願。
這樣一意孤行,置蜀國於死地,恐怕是這個偉大人物的大錯了。
他若是如張儼所說,不將國力消耗殆盡的話,蜀與魏之爭也許是另外的結果。
吳大帝的晚年(1)
所謂金陵王氣,恐怕是始自這位吳大帝。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主孫權自京口(鎮江)徙洽秣陵,翌年築石頭城,稱建業;黃龍元年(229年)又自武昌徙都於此,開始南京為六朝古都的第一朝。
在三國魏蜀吳三主中,曹操沒當過一天皇帝,劉備只可憐巴巴地過了兩年皇帝癮,倒是孫權在南京,當了二十三年皇帝。
孫權在三國領袖人物中,死在曹操、劉備、諸葛亮以後,享年七十一歲。較之曹操六十六歲卒,劉備六十三歲卒,諸葛亮五十四歲卒,是活得最長久者。比起曹丕死時四十歲的短命,曹睿三十六歲的夭亡,簡直無法比擬的了。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從他的這種膚色毛髮的變異來看,我懷疑他是不是有波斯人的血統,這種究竟是由於人種,或是遺傳基因造成的變化,史書上無記載。《三國志》明確說到了他是個“形貌奇偉,骨體不恆”的人,可見此說不假。在漢代,中國與西域的交通已經開啟,再不是關山阻隔,孫氏江東豪族,家中有胡姬,也並不意外,因此孫權具有外族血統,史為其諱而已。也許由於這種遺傳學上的雜交優勢,他體質強壯,按當時的平均年齡偏低的情況比較,他算是超長壽的國君了。
曹操有一次情不自禁的讚美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大概由於孫權的身體相貌,體魄精神,要強於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才說出這番話的。
但無論怎樣長壽,總有大駕歸天,也就是“死”的一天。孫權到了面對死亡,必須考慮後事的時候,他可以信託的周瑜,魯肅、黃蓋、張昭等人,已先他而逝。這就是老年皇帝的苦惱了。正如文壇上前輩作家,最後剩下他老哥一個,在那裡“荷戟獨彷徨”,也是難免淒涼傷感的。
因此他不像劉備,有一個完全可以信賴,可以託孤的諸葛亮,放心而去見他的關羽、張飛賢弟。也不像曹操,兒子曹丕早已經羽翼豐滿,留下的顧命大臣,如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也足可以閉上眼睛。孫權在死了太子登,廢了太子和以後,眼看要接位的太子亮才九歲,實在太幼小了些,只好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並不太想託付的諸葛恪了。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吳國的大將軍陸遜,當著諸葛恪的面就批評過這位晚輩:“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凌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