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請問誰能救宋?
也只有他們自己。宋國執政華元挺身而出,半夜三更潛入楚營,把楚軍統帥子反從床上叫起來。華元說,寡君派元來實言相告:敝國彈盡糧絕,只能易子而食,析骸以炊。但即便如此,要我們簽訂城下之盟,無異於亡國,斷然不能。如果貴軍能夠後退三十里,惟命是從。
現在輪到楚人震驚了。他們退軍三十里,與宋國簽訂條約,相約&ldo;我無爾詐,爾無我虞&rdo;,並以華元為人質。至此,魯、宋、鄭、陳皆從楚,楚霸業成。5
但,這是怎樣的霸業!
兩筆帳
圍宋之役,有兩個邦國的態度值得玩味。
這兩個邦國,就是晉和鄭。
晉國按說是應該救宋的。這不但因為晉宋之間有盟約,也因為晉楚兩國有如冷戰時期的蘇美,既是霸權的代表,又是爭霸的勁敵。實際上楚莊王稱霸之難,就在於有晉。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有條件、有資格、有能力爭霸的邦國,不是五個,而是四個,即齊、楚、秦、晉。其中,晉國又最霸道。從文公創霸,襄公繼霸,到厲公復霸,悼公定霸,霸權二字始終不離晉國,伴隨他們走完春秋。
晉,是楚的死對頭。
不過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晉國維持霸權之難,就在於有楚。楚,是從華夏誕生霸主之日起,就強行摻和進來的。跟齊桓公爭霸的是他們,跟晉文公爭霸的也是他們。所以,無論於情於理,於義於利,晉都應該抗楚援宋。
那麼,晉國為什麼作壁上觀?
因為邲之戰。
邲之戰,是城濮之戰後晉楚兩國的第二次大戰。它的故事,我們在《青春志》中已經講過,這裡要說的是背景。背景,就是春秋的爭霸跟戰國的兼併不同。戰國,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滅掉一國是一國,吞併一家是一家。春秋卻像黑社會掰手腕搶地盤,誰的小弟多,誰就是老大。小弟的想法也很簡單,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大哥。鄭國大夫子良就說,反正晉楚兩個大國都是不講道德只講武力的,那就誰打過來我們跟誰吧!大國都不講信用,我們守什麼信?6
可惜中小邦國做牆頭糙的結果,是捱打的次數更多。因為沒有哪個大哥會縱容小弟叛變,也沒有哪個小弟會連巴掌都沒挨過,世面都沒見過,就乖乖地跟了某個大哥。何況跟了以後也不消停,得在大哥身邊鞍前馬後。於是,不服軟,要捱打;服了以後轉變立場,也要捱打;服了以後不轉變立場,則要跟著去打別人。如果是中等邦國,則還可能仗勢欺人,欺負一下小國,順便撈點油水。
因此,中小邦國捲入戰爭的次數,不會少於大國。比如春秋時期,鄭國參戰的次數是七十二次,宋國是四十六次。這些戰爭,有的是自衛,有的是侵略,有的是因為要服從霸主的命令,還有的是因為左右搖擺。
搖擺也不奇怪,因為沒有誰永遠強勢,永遠勝利,永遠是老大。比如城濮之戰晉勝,邲之戰就是楚勝。一方勝利後,另一方的小弟就會自動或被動地臣服依附於勝利者。失敗的大國當然不幹,就要教訓這些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小弟。小弟扛不住,又歸順原來的老大。新老大當然也不幹,就要來找他們算帳。這個帳當然總也算不清,最後只好兩個大國再打一仗,算總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