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9部分

道,那個東村又是誰呀?”俞飛白若有所思道:“好像十分的耳熟,就是一時之間想不起來了。”

“周臣啊。”王觀提醒道:“唐伯虎的老師,周臣,字舜卿,號東村。”

“想起來了。”俞飛白打了個哈哈道:“不好意思,疏忽大意了。主要是光顧欣賞唐伯虎的畫了。哪裡還考慮其他。”

“不長記性。”錢老輕斥之後,慢慢評點道:“唐伯虎學畫,早期受周臣的影響極大,兩人風格十分類似。到了後來,唐伯虎融合了南北二派的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連周臣都自嘆不如。”

“周臣經常感嘆,少唐生數千卷書耳。其實是少了唐伯虎周遊名川大山的感悟。”錢老一笑,繼續評點道:“要知道在北宋初期,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畫壇逐漸形成了南北兩派。北派風格奇險、氣勢磅礴;南派風格野逸。瀟灑含蓄。”

“兩派各有優點,自然也各有缺點。唐伯虎的功績就在於打破了常規,從筆法、氣勢、意境、設色上,把南北兩派的源流融合在一起。又吸收了元畫的長處,最後形成結構嚴謹,風骨奇峭。筆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靈的獨特風格。”

錢老由衷說道:“他的畫,既有宋畫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畫的書卷氣,對於後世畫家創作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連同時期的文徵明也曾經表示過,唐伯虎當為本朝丹青第一。”

“錢老,唐伯虎的影響力我們知道。”

這個時候,俞飛白笑著說道:“不過,我們還是先說說這幅金山勝蹟圖。這畫應該是唐伯虎本人的作品,而不是請人代筆的應酬之作吧?”

話說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就是這點不好,生意太紅火了,很容易忙不過來,那麼只有請人代筆了。史料上記載得非常清楚,唐伯虎也有請人代筆的習慣。老師周臣、好友文徵明都曾經給他做過槍手。

不過,由於周臣、文徵明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名的畫家,就算知道是他們代筆,買畫的人也非常樂意,沒有絲毫的不滿。

反正畫得也差不多,同樣是出自名家手筆,而且又題寫了唐伯虎本人的筆款。一幅作品有兩位名家的墨跡,不知道有多少人夢寐以求呢,怎麼會介意。

當然,嚴格來說,就算是代筆之作,風格也存在少許差異的。只不過王觀和俞飛白的經驗不足,判斷不出來而已,所以才需要向錢老請教。

“這應該是唐伯虎本人的真跡,並不是代筆之作。而且描繪得非常用心,更不是那種應酬趕工的作品。”

錢老徐徐而談:“一般來說,唐伯虎圖畫立軸比較多,橫軸的較少。主要是立軸的圖畫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完成,從頭到尾揮毫潑墨一氣呵成。而橫軸就需要慢慢的勾勒,一點點的渲染了,自然比較費工夫心機。”

“所以說,應酬或賣給別人的作品,大多數是立軸的。只有自己收藏,或者贈送給親朋好友的圖畫,一般是橫軸。”錢老笑道:“當然,這是一種推測,也不是絕對的情況。畢竟立軸畫也常有精品佳作,而橫軸的圖也有疏漏之處。”

“不過非常的明顯,這幅金山勝蹟圖屬於精心創作的作品。取北宗的雄勁而避其刻露,江水滾滾,驚濤駭浪;含南宗的蘊蓄而舍其率易,山寺屹立,風清雲淡。”

說話之間,錢老眼中盡是讚賞之色:“全幅佈局結構嚴謹,動靜之間的把握,就好像是在野馬脫韁的瞬間,又把套子繫上了,非常具有畫面感。至於筆法更加不用多說了,圖畫看似墨色淋漓,卻處處透出空靈秀潤的意境。”

“尤其是那種小斧劈與亂柴皴、拖網皴等筆法的混搭,用筆尖正鋒而不施側筆的勾描、不加苔點等等細節,無一不說明了這畫是唐伯虎揉合南北兩派風格之後,自成一家的作品。”

一番感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