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爾丁的救災先從“秦軍團”成員的家人開始。
在整個東京市,有大約三萬名“秦軍團”成員,這些人的家庭受到優先照顧。
其實不對能提供的幫助並不多,但起碼有能維持生命的食品,以及臨時提供的帳篷,這在地震剛過的東京已經非常難得。
這些“秦軍團”成員的家庭被優先轉移到蘭芳駐日司令部附近,這裡的災後重建工作會首先開始,將會有五到六個大型社群用來安置這些“秦軍團”成員的家庭。
所有的軍醫和隨軍牧師同時也全部出動,軍醫們忙著救助傷員,牧師們則要負責為那些在地震中罹難的遇難者操辦後事。
這一行動馬上就改變了很多東京人對蘭芳軍隊的看法,事實證明,不管是日本天皇還是蘭芳國王,日本人並不怎麼在意向誰效忠,關鍵是誰能為他們提供安定的生活,以及有希望的未來,以前是日本天皇給了日本人承諾,雖然還沒有做到,但總算是還有希望能期待。秦致遠給日本人的是雪中送炭,這和虛無縹緲的承諾比起來,似乎更能獲得東京市民的歡迎。
在這次大地震中,東京市的損失非常慘重,社會秩序幾乎已經完全失控,和沒有希望的未來比起來,眼前的困難似乎更加急迫。
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大地震幾乎破壞了東京市所有的政府機構以及工廠,大批工人失業,他們的房屋也在地震中損毀,財產已經損失殆盡,別說災後建立,他們連能否生活下去都很成問題。
為了穩定這些災民的情緒,吉拉爾丁幾乎是馬上就推出了“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蘭芳國內經常實施“以工代賑”,這個方法還是好處多多,首先可以穩定災民情緒,讓他們暫時能有活幹,有飯吃,這也就少了很多隱患,至少他們不會為了一口吃的鋌而走險。
其實現在賑災需要的物資還沒有運過來,吉拉爾丁為了儘快穩定局面,拿出來的糧食是駐軍的戰備糧,這些戰備糧大部分都是罐頭,數量有些不足,質量上代還過得去。
現在這時候錢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日本的經濟體系被兩任駐日司令搞得一團糟,就算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直接發放食品才是最靠譜的辦法。
吉拉爾丁僱傭的工人除了工作餐之外,每人每天還可以額外獲得一個罐頭,這雖然不夠那些工人的家屬們填飽肚子,但肯定是餓不死的。
只要餓不死就有希望。
地震後的東京百廢俱興,整個城市已經成了一片巨大的廢墟,幾乎所有的磚石結構房屋全部倒塌,木質結構的房屋雖然倒塌的並不多,但也沒有逃掉隨後的大火,比起廢墟的清理工作,更重要的傷員的搶救和災民的安置,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駐日司令部的軍醫們是最忙碌的,平均每名軍醫每天要處理上百名傷員,地震剛開始的三天內,很多軍醫連續不眠不休工作了三天三夜,已經有人累倒在工作崗位上,這些人馬上被樹立為典型,在《每日新聞》和《朝日新聞》上大肆宣傳。
可以說那些曾經敵視蘭芳政府的日本人對蘭芳政府的改觀就是從這些軍醫們開始的。
其實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所有的軍隊也只有pla一家會把野戰部隊投入到各種搶險救災中,pla這樣做是因為生而俱來的光榮傳統,是為了無愧於“人民子弟兵”的光榮稱號,所以每一次大災大難都會成為凝聚民心的機會。而在日本,蘭芳軍隊投入到搶險救災中帶來的震撼就更大。
蘭芳軍人因為地位頗高,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帶著點高傲氣質的。
這個“高傲”和“傲慢”不一樣,普通民眾向蘭芳軍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