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各國,大多都是用的前裝滑膛炮,前膛炮通常採用火門點火式的發射方式,火門位於炮尾上部,當藥包從炮口送入炮尾底部,炮手會用鐵絲等尖銳物體從火門刺破炮膛內的藥包,再從火門倒入點火藥,最後點燃發射。
馮瑞科前世看過美國拍的電影,前膛炮每次換彈,都要從前面清膛、裝藥包、炮彈,非常繁瑣,發炮頻率堪憂。
透過實心彈來傷人,炮彈被髮射後,會跳彈來殺傷敵人,就像“打水漂”,讓實心炮彈在平地上彈跳,高速橫掃敵方的密集步兵縱列,殺傷效果取決於炮彈的反彈、碾壓和撞擊效果。
在現在這個排隊槍斃的時代,一顆炮彈打出去,以驚人的速度飛行,所過之處,形成一條血路,殘肢斷臂。
馮瑞科喃喃道:“前膛炮就沒必要考慮了。”
步兵線列陣型就快要淘汰,而這種火炮也是將掃入塵埃;
以後火炮的發展方式,和步槍一樣,都是線膛、後裝、定裝彈藥的趨勢。
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人阿姆斯特朗看著火炮裝填麻煩,已經開始對後裝線膛炮進行設計試驗了,今年就將出現劃時代的阿姆斯特朗火炮。
炮彈從後部裝填,炮尾用螺絲炮閂。
這種被命名為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火炮,在射程範圍和射擊精度都很成功,以後會被英國政府採用。
裝填炮彈簡便迅速、炮膛內壁刻有螺旋膛線,發射的錐形炮彈可高速旋轉,使得火炮具備更高的精確性,射程較滑膛炮更遠。
而發射的子彈也是圓柱+尖頭形狀的開花彈,殺傷力驚人。
馮瑞科準備先仿製這一款,只要對目前各國的火炮有壓倒性的優勢就可以,不用追求太先進,等後續其他國家跟進後,他再研發更先進的火炮;
作為軍事和歷史愛好者,他對火炮的歷史,是知道個大概的。
說來很氣憤,這種火炮首次大規模應用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這種火炮的英勇事蹟,竟然是用中國人的鮮血來渲染。
英法聯軍憑藉此炮攻陷了使用老式前裝滑膛炮的天津大沽炮臺,英軍12門阿姆斯特朗大炮距離900米處向塘沽炮臺開火,準確率驚人,都能準確命中炮臺。
而八里橋之戰,這炮也同樣有近乎恐怖的表現。
雖然
清軍的蒙古騎兵面對英法聯軍排炮毫不畏懼,一批一批衝擊。英軍卻能慢條斯理的開炮,每一發都在騎兵之間爆炸,簡直就是一場可怕的屠戮。
3萬多蒙古八旗騎兵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5人陣亡,47人負傷,何其悲哀。
新舊武器的壓制,戰爭根本不是較量,而是屠殺。
馮瑞科這一世,準備用同樣的招數,讓武器始終領先西方一代,讓他們領受血與火的教訓,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做降維打擊。
當然,他知道這一款火炮有很多弊端,比如氣密性不好等等;
他進行了多方面改進:
第一、採用螺式炮閂,完全取消了楔塊,直接使用炮尾帶螺紋的部分作為閂體。
這種結構操作起來十分簡便,炮閂插入炮尾後只要擰動扳手,即可完成螺紋的旋緊,由於槓桿原理,這種炮閂只要一個人用手就可以完成閉鎖和解鎖,不必藉助其他工具。
此外,在炮閂頭部增加了一個叫“蘑菇頭”的結構,在火炮發射時藉助火藥燃氣的壓力可以讓蘑菇頭和炮尾縫隙變得更小,從而增加密閉性。
二、採用更先進的一體定裝銅殼炮彈。
這種操作簡單、快捷的火炮,併發射定裝炮彈的火炮,馮瑞科生產出來自用,並嚴格管控,命名為pl1854型火炮。
選定好型號,就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