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關公戰秦瓊
兩晉之際,天下大亂,政權林立,遍地狼煙。在此大爭之世,猛將如雲,謀臣似雨,他們或各為其主,或各顯神通。今天,我們來聊聊這期間謀臣的頭部人物——張賓。聊這段歷史的,常把張賓與王猛放在一起去比較,其實這是一個無從橫向對比的偽命題,猶如關公戰秦瓊。非要戰的話,相同點在於他們都是漢人,依靠北方胡人政權一展才華施展抱負。一個自比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後世贊其算無遺策;一個被稱為“功蓋諸葛第一人”,擁有管仲般的王佐之才。
一、歷史背景與上手難度
張賓的時代正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異族入侵,諸侯爭霸,成漢、漢趙、王彌、王浚、鮮卑三部等交相討伐,錯綜複雜。張賓的上手難度絕不低,他需要在這樣一個混亂的局勢中,為石勒找到一條通向霸業的道路。
王猛出山大抵是在苻堅正式上位後,此時前秦雖歷經苻洪、苻健兩代治理,底子不錯,但也短暫經歷了苻生殘虐統治,繼而發生動搖國本的五公之亂。誇張點說,此時的前秦百廢待興,急需重回正軌。
二、履歷與才能展現
從履歷上看,張賓與王猛才能展現的側重面不同。張賓以良謀使石勒成就一番霸業,精於出謀劃策,更似謀士。他自幼學習經史,常自比西漢開國功臣、謀聖張良,說:“吾自言智算鑑識不後子房,但不遇高祖耳。”(《晉書》)
張賓看出石勒求才若渴且重用賢能,定可成就大事,於是毅然以漢人之身投奔石勒,成為石勒君子營(石勒為招攬人才成立的人才庫、智囊團)中的一員。310年,接連兼併幾支起義軍的石勒萌生雄踞江漢之意,張賓規勸石勒回師北方,一來免遭晉軍圍剿,二來可向北謀劃地盤。起初石勒並未聽從,結果慘遭晉軍重創,無奈接受了張賓建議的石勒,揮師北上佔據多地,這才對張賓器重起來。
王猛則自不必說,文武雙全,軍事、內政、外交等無不亮瞎雙眼,與苻堅成就君臣佳話,稱得上頂級的政治家、軍事家。王猛在前秦的崛起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指揮才能,更在內政和外交上展現了非凡的智慧和手腕。
三、聲名與影響力
從聲名上看,張賓自是不如王猛名聲大。再者,張賓輔佐的石勒更“胡人”,後趙漢化程度不高,導致張賓更容易被詬病,不被推崇。而苻秦的高度漢化、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讓王猛為後世稱道不已。
在影響力方面,《晉書·石勒載記》中說:“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勳也。”可見張賓之於石勒功勞甚大。張賓為石勒策劃出定國方針——經略河北,又在回師途中助石勒收降數萬部眾,讓一直處於游擊戰的石勒有了爭雄天下的根據地,為後趙的建立奠定基礎。張賓更是被石勒尊稱為“右侯”。
王猛的成就同樣顯著。前秦在王猛執政期間,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廣袤北方除前涼、代國,盡歸秦土。王猛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堅定的信念,推動了前秦的崛起和統一北方的大業。
四、智除勁敵與運籌帷幄
張賓的智謀不僅體現在對大局的把握上,更體現在對具體事件的精準判斷上。在攻陷洛陽後,王彌與石勒等人產生利益糾紛,矛盾不可調和。王彌擁兵數萬,成為石勒前進路上的一個勁敵。張賓斷定王彌此舉是想東歸青州割據,勸石勒趁早除之。
王彌不是省油燈,暗地裡與青州部下密謀,誆騙石勒去往青州而後殺之,但這個訊息被石勒截獲,石勒忍著不發。而後王彌軍與晉軍相持,石勒與乞活軍大戰,王彌請求石勒出兵幫忙,石勒當然是不想答應。此時張賓站出來對石勒說,王彌是個人物,對我方威脅很大,現在是贏得他的信任進而藉機除之的良機。於是石勒強忍怒火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