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纜妨腳災們乘�鞴擔�饜顧��謾�
“山西路工最初計劃,依修路計劃大綱,所有通省干支各路之用費,統由省籌集,以期一致。但自幹路動工後,各地紳商,漸曉然於修路利益之大,且於民生關係甚切,故窮思協力從事,以速其成。當局見人民已能自動也,遂於九年五月制定《山西汽車支路承修條例》十條頒行之,以示標準(規定省路除幹路由省公款修理外,大小支路準由商民呈請承修——作者)。未已即有忻縣、定襄、五臺紳商首先興起,合三縣之資力,組織忻定臺路工公局,修理由忻縣經定襄至五臺之支路,以為全省倡。嗣他處亦漸有聞風繼起者。” 此後,省支路依照《山西汽車支路修條例》,由各縣紳商承修。
築路在當時生產條件下是非常艱難的,尤其山西山多溝眾,人力、財力、物力,均為不足。儘管閻錫山為了實現他的“修路計劃”,廣泛動員人力,儘量節減支出。然而,就當時山西的財力而言,在三年之內完成所有幹路的修築,再用三年完成支路及縣、鄉各路,還是顯得不敷支出。閻錫山本人對於工程的進度亦表現得很不樂觀,他在1921年10月與美國教育家孟祿博士的談話中這樣說,“省路,歸省政府擔任修築,原擬六年成功,現在僅成大小支路五條;幹路正在進行,明年可完全告成。至縣、鄉路,原擬各六年修築完竣。此項計劃,共擬十八年告成。計劃如此,事實多較計劃為難,其結果尚不知如何也!” 不僅將原計劃“自民國九年一月開工約以六年一律告成”,改為“此項計劃,共擬十八年告成”;而且表現的缺乏信心,發出“其結果尚不知如何也”的慨嘆。
據《政全內務及實業》記載,“築路計劃”實施的結果,短期內共完成省級幹路,總計“南北總長1480裡。自忻縣城南至介休城北段,長440裡,橋110座,涵洞124個,用土56萬餘方丈,用石6399方丈。介休城南至運城段,計長625裡,橋62座,涵洞89個,66萬餘方丈,用石萬方丈。忻縣城北至大同段,計長415裡,橋75座,涵洞92個,用土52萬方丈,用石萬方丈,又石洞120丈。”
。 想看書來
三、發展經濟文化 注重發展教育(1)
1919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五屆年會”在太原召開,會上閻錫山在演講中說:“人群現在已陷於最危險之地位,因政治程度超越教育程度甚遠。政體已成為*,而民實無主之之智慧;主之者既非民,即失卻*之精神,無*精神而曰*,危險孰甚!欲渡此一難關,惟有積極發展教育之一途。”是故,“國民教育為人群之生命”。 有鑑於此,閻錫山在他執政山西之初,即把發展教育置於施政之首,予以相當的關注與重視。在他的手書格言中有兩句話,其一,“當兵、納稅、受教育,為國民之三大義務”;其二,“欲決勝於疆場,必先決勝於學校”。從這兩句話中,足可見其對於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程度。
閻錫山所說之教育是廣義上的教育,依次分為國民教育、職業教育、人才教育、社會教育。
這裡所說的“國民教育”,專指普及義務教育,亦即基礎教育。閻錫山認為:
振興教育,譬如建屋,屋之在地上者,人人皆知注重,但能建築房屋者,皆會講究。殊不知屋之能否經久不壞,卻不在地上之輪奐,全在地下之基礎;教育亦猶是也。人才教育,屋之在地上者也;國民教育屋之在地下者也。人才教育,對於社會上有報酬,受此教育者,亦多亟亟以謀發展,故社會上皆知重之;國民教育,系義務的、低淺的,對於社會無報酬,受此教育者,也無所發展,其不為社會所重視,蓋有故也。不過今日為列國並立之世界,此人群與彼人群遇,較量優劣,要在多數人民之知識,不在少數優秀之人才。今日中國四萬萬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