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元年,縣令劉廉透過買官之途,成為南城縣令。這一年,風平浪靜,唯有縣中各族所送的厚禮紛至沓來。
光和二年,劉廉誣陷縣中十家商戶,將其家產盡數罰沒,商戶之人亦被打入大牢,受盡折磨,最終命喪黃泉。
光和五年,劉廉強行驅使縣中五百名百姓服徭役,為其開墾三千畝土地,而後將田售予縣中各族以獲暴利。而那五百名百姓自備糧食,白白忙活將近一年,其中大半在次年竟被餓死。
光和六年,靈帝為建裸泳宮,下令全國徵稅,每人徵收十錢,劉廉卻謊稱朝廷徵收二百錢。
諸如此類之事,劉廉皆以十倍乃至數十倍的程度加劇。致使眾多百姓難以維生,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新生嬰孩常遭溺亡。
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有大族開設粥鋪施粥。劉廉卻以勾結黃巾之名,將其抄家滅門,驅趕縣中流民,佯裝本縣太平無事。
……
袁武越看越怒,最後氣憤地將賬本摔於v地上。
這狗官,真是壞到骨子裡了。
好事未曾做過一件,壞事卻一件不落。
遭遇天災,他不僅不救百姓於水火,反倒雪上加霜,不顧百姓生死,只為謀取私利。
很快,袁武又拾起賬本,對其中細節逐一檢視。
他並非著眼於劉廉所做壞事的數量,而是藉此審視大漢官圈的生態文化。
見微知著,以劉廉的行徑,來推測大漢那些貪官汙吏的惡劣程度。
袁武越看,越覺靈帝劉宏罪孽深重,著實該死。
賣官鬻爵,令數千萬大漢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被董卓挖墳拋屍荒野,對他而言也算是便宜了。
歷朝歷代,賣官鬻爵的皇帝不在少數,如漢武帝之類,皆喜賣官鬻爵以籌集資金。
然而,他們所賣皆是虛位,僅有品級,並無實權。
這劉宏倒好,開創歷史先河,所賣竟是實打實的官職。
就他這般,根本不配為帝,倒是適合當個商販。
可憐漢高祖劉邦這等英雄人物,所出後代竟是如此不堪之輩,可悲,可嘆啊!
賬本末尾,袁武終於瞧見耕田一事。
“中平二年,黃巾起義平定之後,無數百姓受到牽連,縣中有萬畝土地閒置下來。縣令上報五百畝,自己與縣中官員豪強共同隱瞞九千餘畝。
所得土地,縣令分潤五千畝,縣丞縣尉以及縣中官吏共得一千畝,城中豪族分得剩下的三千畝。”
“中平六年,數十萬黃巾席捲兗州,城外百姓再度受到波及,此次空出五千畝田。上報千畝,縣令以及各方勢力侵吞四千畝,具體情況為……”
縣中諸多秘密經由儒生披露,皆被一一記錄在案。
其中功勞最大、最能揭露秘密的,乃是縣中一位名叫王福的儒生。
次日清晨,大軍率先開拔,袁武則率領少數朱雀軍將士繼續留在縣城,負責處理縣中事務。
日頭高懸,處刑臺上,缺了一隻耳朵的劉廉頂著數十斤重的枷鎖,跪地伏首。
刑場四周聚集了一群看熱鬧的百姓,正焦急地等待著劉廉被斬首。
不過,最為焦急的並非那些拿著乾糧、盼著治病藥引的百姓,而是縣中的那群儒生。
數十名儒生聚集在刑臺最前方,有的來回踱步不止,有的急得直跺腳,有的面帶一絲愁容,有的露出懊悔模樣。
看到儒生們急不可耐的樣子,袁武不禁聯想到後世高考結束後,那些學子們的神態。
焦急之中帶著些許悔恨,悔恨之中又蘊含著幾分希望。
在一道道期盼的目光中,袁武看了看時辰,快步走上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