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的把柄,他就等著晉國人難堪吶。做到座位上,子蕩斜眼看了一下叔孫豹,衝趙武長鞠,趙武微微點頭,肩下的趙氏家臣齊策馬上開口,用趙武的口吻說:“魯國雖然有罪,但它的代表沒有逃避懲罰,也可謂‘畏大國之威,敬大國之命’了。因此,我請求你赦免他。
您如果赦免了他,就可以用這種精神勉勵您的左右了,你想想,如果您手下的官員都能在內不逃避責任,出外不逃避危難,您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歷來,身處高位者所遭受的禍患,其產生緣由都是因為有屬下責任而不能去承擔,有危難而不能去堅守。如果你的屬下能做到這兩點,你自然就沒什麼憂患了。我們身處上位者,不樹立這樣的好榜樣、典型,誰還會去向他學習吶?
現在你眼前就有這樣一位模範:魯國的叔孫豹,他完完全全的做到了這兩點,從不迴避自己的責任,請您豁免他,以安撫賢人。如此,您會合各國而赦免有罪者,又勉勵其賢人,諸侯們還有誰會不欣然歸附楚國,視遠方的楚國為親近的物件呢?”
子蕩用楚君的口吻回答:“您剛才說的是人情,我說的是規則,我聽說晉國總強調法律必須充滿剛性,不能講人情。”
第三百四十五章 一個國家的面子
一說到規則,趙武這頭翻臉了,齊策語氣越來越嚴厲:“既然說到規則嘛!滄海變遷,邊疆上的城邑總難免會不時易主,人世間哪有長久不變的疆界呢?前代的三王、五伯都曾釋出政令,劃定各國邊境,並在那裡設定官員守衛,建立標誌,並清清楚楚記載在章程法令之上,誰越過邊境,就將受到懲罰,即便如此,仍然難以使各國的邊界永久固定。
於是乎虞舜時代出現了三苗,夏代出現了觀、扈,商代出現了姺、邳,周代出現了徐、奄(等違命搗亂的諸侯)。自從沒有了德行超凡的君主,諸侯們相互競爭,交替擔任盟主,邊境又哪能一成不變呢?作為諸侯之伯,只要處理好大問題,就足以擔任諸侯的盟主了,何必揪住一些小事情不放?
邊疆被侵奪的情況,哪個國家沒有過(暗指楚國滅國四十二)?做盟主的誰能一一去弄清楚?如果吳國有可乘之機,楚國的大臣們難道會顧忌盟約而不發動進攻?所以莒國的邊疆事務,楚國還是不要去過問的好(南方的事情你們做主,莒國在北方屬於我們的地盤)。
莒、魯兩國爭奪鄆已經很長時間了,嚴格的說莒國已經亡國,這也是齊國的意見,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理會莒國的請求。鄆城的歸屬現在是由齊魯之間商議的事,這樣,既避免了麻煩諸侯出兵討伐,又可以透過赦免了善人,引導別人努力向善。我的請求就是如此,希望您慎重考慮一下!”
趙武一提莒國已經亡國,並且這一點得到了齊國的認可,子蕩就明白這事終結了。想到這裡他很是懊悔,當初趙武從人情上敘述,他就應該答應下來,如此,魯國還能欠楚國一個人情,而現在什麼都完了。
莒國滅亡這件事被齊國承擔下來,因為魯國人對鄆城的歸屬有自己的看法,並認為既然莒國已不存在了,自己就該佔領鄆城……那麼這件事,只是魯國齊國對領土的看法不同,由此產生的糾紛而不是侵略。這場戰爭的性質已經變了。
雖然楚國能繼續要求調解齊國與魯國的事,但只要齊國人不肯出面指責,楚國人就是空吆喝。現在趙武已明確的表態:不許楚國人干預北方事務,楚國人再糾纏下去,除了得罪人,一無所獲。
子蕩鞠躬:“元帥既然這麼說,敢不從命!”
子蕩告退後,叔孫豹見到事情完美解決,長長鬆了口氣,又馬上問:“齊國怎麼看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