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些年在亞洲的利益是不斷擴大的,他們認為還可以更大,所以買下了菲律賓,他們在亞洲需要一個支點。
還是德國人會做生意,給了西班牙5000萬金馬克,差不多250萬英鎊,要是法國那就是50億法郎都不賣。
戰後,德國立刻宣佈,要將菲律賓打造成模範殖民地。除了菲律賓,戰前柏林會議上,各國基本劃定了在非洲的勢力範圍。德國在東西非各有一塊殖民地,那是德國統一之前,漢堡等商業城市自己設立的商業殖民委員會開發的,基本上只有一個支點,現在德國人畫了一個圈,那一片就都是德國的了。
最有經濟價值的當然還是菲律賓,這裡可是熱帶土地,陽光充足。
德國買下這塊殖民地的時候,大漢表示了關切,雙方進行了友好溝通,德國再三表示會保護當地華人利益。大漢隨即對此表示了諒解。
歐洲國家在南洋的殖民地除了早期出現過屠殺華人現象之外,進入現代相對比較友好,他們對這裡的訴求主要是掠奪利益,不像英國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有領土訴求,把其看做大英帝國基本盤,其他殖民地,除了印度比較特殊之外,管理都以經濟利益為主。印度的特殊性在於,他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可供英國驅馳,有印度大英帝國才是帝國,沒印度,他只能回縮成聯合王國,還在於印度是大英帝國的經濟壓艙石,因為印度的龐大市場,英國的經濟才更穩定,其他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到了英國,可以向印度轉嫁,沒有那麼激烈。
德國人才剛剛搞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對殖民地的態度是怎樣的,誰也不好判斷。將菲律賓當成基本盤不現實,這裡有幾百萬土著,不可能都殺了,美國屠殺印第安人的事情,已經不能被現代社會容忍;將菲律賓看做德國的印度,菲律賓的體量又不夠,土著並沒有能夠建立起印度那樣的成熟文明;如果只是當做利益來源地,德國的態度又不太一樣,他們似乎格外認真。
所以這幾年大漢一直在觀察,大漢對南洋華人的管理要比對北美仔細的多,因為這裡更近,華人數量更多,華人在這裡的時間更久,比洋人更久遠。菲律賓是重要的版塊,在馬尼拉有成熟的華人社群。華人在這裡是理髮師,裁縫,工匠等技術職業,以及商人這樣的富裕群體。早在大漢建立之前,南洋地區就形成了少數洋人掌握權力,是統治勢力,華人是中間階層,跟洋人分享財富,幫洋人攫取財富,另一方面跟本地土著一起又是被壓迫階層,被統治階層。這種角色說好聽點是社會中堅,說不好聽點兩頭受氣,上面防著你,下面恨著你。有點類似猶太人在歐洲的角色,有錢,但沒權,還遭恨。
祖國強盛的時候,日子好不好過得看祖國的態度,明清就不怎麼管海外移民,當他們為棄民,甚至歧視他們。所以華人在海外抱團,自力更生,也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結構,主要就是幫會。
大漢強大之後,在馬尼拉、爪哇和新加坡都設立領事,保護西班牙、荷蘭和英國殖民地上的華人,一開始甚至被幫會勢力牴觸,因為這觸及了他們的固有權力,大漢對於這些幫會印象也不太好,大多數都是國內的反叛分子。像福建的小刀會,天地會,都在南洋有堂口。
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和接觸,已經漸漸互相瞭解,互相信任,並找到了一條互相合作的方式。
大漢領事不多幹涉當地華人社群的活動,甚至融入其中,跟當地上層人士進行合作,辦理了學校等機構。因為華人的數量原因,學校建的相當多,甚至一些洋人都選擇在華人學校讀書,因為英國並沒有投資大規模興建英式學校,英國本國的義務教育都沒普及,這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商業化思維國家,義務教育顯然是不經濟的,貴族式,精英式教育,才更有經濟價值。
德國人來馬尼拉之後,動作很大,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