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單一了。
要說公益基金的資金去投資帶來收益,然後按比例投入公益,從而達成公益基金自身跟公益事業共同發展的局面,從而形成一種有序,良性的發展的模式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不合理的,你不是做公益嗎,做公益怎麼還要去賺錢?
沒錯,就是有這種偏見……
或許千年遺留下來的習慣,大家對公益印象其實就是一汪死水,也不用考慮自身發展的問題,就是單純的靠外界注入就可以了。
楊帆更想把啟航公益基金做成活水,有外界的注入最好,沒有外界注入自身也有一定的造血機制。
葉清婉,“……”
這個理由葉清婉也不好說什麼,她是可以理解公益基金的作用的,尤其聽了楊帆的話後,自然知道這確實是一個好機會。
透過趙詠龍跟劉蕾給那些老人們搭上關係,可以抵消啟航基金這種在國內屬於不正常的模式帶來的壓力。一旦啟航啟動在那邊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後來再用這種方式就方便的多了。
大不了再用類似的模式操作一遍罷了。
反正國內的老區多了,還多數都是那種交通不便,偏遠貧困的老區,很明顯,同樣是做公益,楊帆選擇了一個收益最大的選擇,不要認為同樣的貧困山區,那些革命老區跟普通地區一樣,尤其那些老人很多還都在世的時候。
只是多數地方交通極不便利,實在是沒發展的條件罷了,就是勉強進去,考慮運輸成本後也會大大降低競爭力,可是啟航基金對利潤要求並不高,哪怕能勉強維持,甚至少量虧損,從而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社會效益本來就是啟航基金的重視點之一。
比如說,啟航基金試圖開發那邊的梅山水庫,縱然沒有利潤,可實際上維持楊帆所說的那一套東西已經需要上千人了,而周邊一共也就幾萬人口,這上千人至少能帶動近萬人生活的改善,這本來就達到了公益的目的。
至少啟航基金想從根本上改善這麼多人的生活,要是純投入的話代價只會比這個高,不會比這低。
同樣,這麼做啟航也能收穫到更多的東西……因為這種模式是持續產生效益的,而不像捐款那樣僅僅只是捐款獲得的名望。一旦啟航基金的這種模式鋪開,日後如果能影響到幾十萬甚至更多人的生活時,再想動啟航基金就不僅僅是罵名的問題了,而是要切實考慮這幾十萬甚至更多人的生活問題怎麼解決。
至於因此啟航能發展出盤根錯節的關係那就是題外話了。
想著,葉清婉就問道,“怎麼,你是不是打算讓啟航基金先沿著紅軍的路線再來一遍?也跟開闢根據地一樣。”
楊帆,“……”
她這說的好嚇人!
不過這確實是楊帆的打算,比如啟航的大學生之行,寧城,江城這邊主要是大別山,京津翼包括中原一代那邊主要就是太行山了。本來就近原則,啟航基金已經把國內分成很多片區。
仔細想了想,葉清婉說道,“一旦格局形成,啟航基金可就真是老樹盤根了。”
想著,葉清婉還忍不住嘆了口氣。
什麼啟航基金老樹盤根,楊帆就是想啟航老樹盤根矗立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只要不自己作死,靠著那強大的蔓延在神州遍地的龐大根系就不用怕風吹雨打,也不怕木秀於林。
尤其按照楊帆設想的模式,憑藉著他那超強的商業思維,讓基金本身就是產生一定利潤的,所以啟航的投入並不會太多。
這種模式說來也就楊帆敢做,沒有他那超強的商業能力這麼做只能是取死之道。
比如說,這麼龐大的根系如果本身汲取不到足夠的養分,光靠著啟航反哺那真會活生生拖死啟航。而且這些可不是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