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在上面,掃視一轉,道:“都說說看,接下來,如何做。”
李邦華道:“陛下,臣以為,此事尚有轉機。”
“如何轉機?”
“朝鮮雖敗,但要籌集20萬石糧草,並非易事,這20萬石糧草,自然是分批給出,沒有個半年時間,恐怕難以交付出來,這半年時間,我們正好可以組建一支軍隊,將建奴從朝鮮驅逐出去。”
崇禎並未立刻表態,他看著其他人。
閻鳴泰道:“臣以為李大人說的有道理。”
“臣認為,出兵援朝原因有三:一、朝鮮是我朝屬國,作為宗主國,在屬國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應幫一把,如此才能向四海彰顯我天朝之威;二、朝鮮地處東北疆域,若是被建奴佔領,必成為建奴的糧倉,於我朝不利;三、朝鮮國主與大臣皆侍奉我大明為正宗。”
英國公張維賢道:“老臣也認為李大人所言極是,朝鮮投降也是迫不得已,可能是緩兵之計,朝鮮使臣來我朝陛見天子,便是來求援的。”
黃得功道:“陛下,朝鮮若是有失,臣擔心一來建奴能源源不斷從那裡要糧食,二來日本人賊心不死,很可能再借道朝鮮,一旦日本人來了,遼東局勢更加複雜,朝鮮是東北屏障,不能丟失。”
黃得功說的這一點,也是萬曆年間,大明為何要大軍援朝的原因。
如果大明朝當年不出兵,試想想,日本人佔領朝鮮後,便與大明在陸地上接壤。
到時候,鴨綠江那裡必然要設立獨立的軍鎮,甚至陳兵十萬,才能保障遼東。
同樣,20世紀,新中國剛剛建立也是這個道理。
新中國剛剛建立,華夏大地經歷了百年苦難,國窮民貧,為何最高領導人還要下定決心抗美援朝?
如果當時不投入那樣的兵力,耗費那樣的軍費,犧牲那麼多的人,等美帝控制了整個朝鮮,那麼中國必須在以後的每一年裡將幾十萬大軍陳列在鴨綠江邊。
可能以後的每一年,都要受制於人。
因為人家只要稍微動一下,你就必須得重視了又重視。
如此,便是如芒在背。
這樣,焉能安心發展經濟?
所以,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那麼回到明末的朝鮮。
這個世界還沒有美帝那樣的強大對手,是不是朝鮮的地位就不重要了?
也不是,正如萬曆派兵援朝一樣。
這一點,眼下,大明朝朝堂上必然有大多數人都認為是要援朝的。
可是,問題來了。
明朝是如何衰落的?
就是抗日援朝之後,明顯開始走下坡路。
那一仗的確打出了大明的威風,打得日本人再也不敢來了。
但是那一仗,也耗資巨大。
入朝的基本上是遼東兵,此戰之後,遼東兵額銳減60,大明朝在遼東軍事衰落下來,這才有努爾哈赤崛起的機會。
若是沒有發生這一戰,努爾哈赤想要崛起,恐怕難度更大。
而現在,眼下,支援朝鮮,戰略上肯定是正確的。
戰術呢?
如何支援?
這才是崇禎最擔心的。
現在的局面,已經不是萬曆朝的時候了,那時候遼東是大明的,只需要從遼東派兵過去就可以了。
現在,遼東被建奴佔據著,想要派兵過去,得坐船。
坐船就存在著一個什麼問題?
糧草補給點的問題。
陸地接壤,糧草的補給點可以分出好幾個來,前線的糧草隨時可以排程過去。
但如果是現在的局面,就必須得先放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