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陳學究卻指出從畫中的一些細節,如角落裡勞作的平民形象,可看出畫家對民生的關注,背後或蘊含著對社會階層差異的思考。兩人你來我往,旁徵博引,最終唐寅恍然大悟,將新的見解融入賞析之中,使文章更具深度。
蘇御統籌全域性,不僅參與創作,還時刻留意每個人的進度,協調各方。他見陸文撰寫學術篇章時資料略顯不足,便安排人去山洞深處翻找此前收集的相關古籍;見林婉兮等人整理詩詞遇到瓶頸,便分享自己對詩詞的感悟與理解。在他的排程下,眾人的創作如同一臺精密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他自己也投身於書稿的序言撰寫中,回顧眾人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從繁華書齋到破敗廢墟,從山洞避難到深山定居,字裡行間飽含著對文化傳承的執著信念,以及對同伴們堅韌精神的讚美,為整部書稿定下了激昂奮進的基調。
山間歲月悠悠,眾人筆耕不輟。白天,陽光透過枝葉縫隙灑在案上,為他們鍍上一層金色光輝,他們沉浸於創作,忘卻外界紛擾。唐寅為了一幅畫的賞析,常常在溪邊一坐就是一整天,觀察溪水流動、魚兒嬉戲,只為找到最貼切形容畫中水流意境的詞彙;陸文為考證一個文學流派的變遷,穿梭于山林間尋找古籍印證,哪怕被荊棘劃破面板也毫不在意;林婉兮與女眷們反覆吟誦詩詞,力求音韻完美,常常廢寢忘食。夜晚,伴著蟲鳴與微弱燭光,他們繼續揮毫,燭光搖曳,映照著專注的面龐,仿若在訴說著他們為文化傳承的堅守。
隨著創作深入,新稿漸漸有了雛形。《墨韻千秋》的新篇開篇不凡,書畫賞析篇讓人仿若置身藝術殿堂,與古今名家共賞丹青妙筆;學術篇章嚴謹紮實,為學界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視角;詩詞部分意境優美,韻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回味悠長。眾人看著日漸豐厚的書稿,心中滿是成就感,彷彿看到了華夏文化在這亂世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
然而,創作之路並非坦途。一日,暴雨傾盆而下,山間積水迅速上漲,好似一條洶湧的蛟龍,張牙舞爪地威脅著眾人居住的木屋與存放書稿的洞穴。眾人匆忙放下手中紙筆,冒雨搶險。蘇御指揮大家加固木屋、疏通排水,又帶人去洞穴轉移書稿。雨水打溼了他們的衣衫,模糊了雙眼,但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在泥濘中奔跑、呼喊,齊心協力與洪水抗爭。待雨停水退,部分書稿已被浸溼,眾人痛心不已,林婉兮看著被水浸得字跡模糊的詩詞頁,淚水奪眶而出,那是他們多少個日夜的心血啊。
但他們沒有時間哀傷,擦乾眼淚,立刻投入書稿的修復工作。他們用乾燥的樹葉、炭火小心翼翼地烘乾書頁,用自制的糨糊修補破損處,每一個動作都輕柔細緻,仿若在呵護受傷的親人。蘇御親自監督修復程序,對每一頁書稿的修復情況都嚴格把關,確保萬無一失。眾人邊修復邊總結經驗,商量著如何改進書稿的存放環境,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經此一劫,眾人愈發珍惜創作成果,也更加堅定了繼續前行的決心。雨過天晴,他們重拾紙筆,再次投入創作。在這深山之中,他們用頑強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文化傳奇,期盼著有朝一日,《墨韻千秋》能衝破深山禁錮,傳遍華夏大地,讓世人領略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知曉他們在亂世中的堅守與付出。
時光荏苒,書稿愈發完善,眾人的生活卻依舊清苦。但他們從未有過怨言,反而在這艱苦的環境中找到了別樣的樂趣。一日,眾人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創作背後的故事,歡聲笑語迴盪在山間。唐寅講述自己為了畫好一隻鳥,在山林中觀察數日,卻被鳥兒捉弄,眾人捧腹大笑;陸文說起考證古籍時遇到的難題,以及如何在偶然間找到答案,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這些故事不僅緩解了創作的壓力,也讓眾人的心更加緊密相連。
又有一次,一位雲遊四方的道士途經山坳,被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