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古人的智慧碰撞與情感交融,這無疑將徹底顛覆傳統的閱讀認知模式,開啟全新的知識探索之旅。”
資深望重、在古籍修復領域耕耘半生的孫鶴堂老先生雖已兩鬢斑白,但目光依舊炯炯有神,他緩緩伸出那雙飽經歲月滄桑卻無比靈巧的手,輕輕撫摸著一本古樸厚重的古籍樣本,歲月彷彿在這一刻靜止,所有人都沉浸在他即將開啟的古老故事裡。片刻之後,孫老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飽含力量:“古籍修復技藝,那可是傳承了上千年的民族瑰寶啊,它承載著歷代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守護著古籍穿越戰火紛飛、歲月侵蝕,流傳至今。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這門技藝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材料老化、工藝失傳的陰雲籠罩其上。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應當果敢地引入材料科學的前沿成果,大膽探索,研發適配古籍的新型修復材料。比如,利用奈米材料獨特的物理特性,精準入微地加固紙張纖維,使其恢復往昔韌性;採用生物膠水這一綠色環保的新興材料替代傳統黏合劑,既能有效黏合破損書頁,又可避免對古籍造成二次化學傷害。這般雙管齊下,既環保又高效,方能確保古籍的壽命在我們手中得以延續,讓後人也能領略古籍的魅力。”
團隊成員們亦是熱血沸騰,紛紛踴躍發言,積極參與到這場知識的盛宴之中。曾遠渡重洋、在國外頂尖學府進修文化傳播的林曉,此刻眼中閃爍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光芒,她站起身來,條理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全球化程序日益加速的當下,跨文化傳播理論恰似一座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堅固橋樑,能夠為古籍‘出海遠航’提供強勁助力。當下,國際社會對神秘而深邃的東方文化興趣日益濃厚,猶如干柴遇烈火,一觸即發。我們當敏銳洞察不同受眾的心理需求與審美偏好,量身定製不同版本的古籍。就拿歐美市場來說,他們習慣簡潔明快的資訊獲取方式,追求視覺衝擊與趣味性。基於此,我們精心打造‘極簡古籍’,從浩如煙海的古籍內容中精準提煉出核心故事,宛如從珍珠項鍊中選取最璀璨的明珠,再搭配上國際知名插畫師精心繪製的精美配圖,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講述古老故事。同時,邀請精通東西方文化的翻譯家用簡潔流暢、地道純正的英文進行解讀,巧妙化解文化隔閡,降低國外讀者的理解門檻。如此這般,方能如投巨石入平湖,在國際市場激起千層浪,開啟廣闊天地。”
這場研討會仿若一場智慧的春雨,滋潤著每一個參會者的心田,成果豐碩得令人驚歎。一系列前沿理論與極具實操性的實踐方案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得以敲定,團隊旋即依據各自專長,分工明確,開啟艱苦卓絕的攻堅之旅。
負責田野調查的小組在組長陳峰的帶領下,背上行囊,懷揣著對古籍源頭的敬畏與探尋真相的渴望,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他們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深入到那些偏遠得仿若與世隔絕的山村之中,只為尋找那些仍頑強保留著傳統技藝的古老村落。在一個深藏於大山褶皺之間、以桑皮紙聞名遐邇的小山村,陳峰帶領著組員們仿若歸家的遊子,與當地身懷絕技的老工匠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他們每日伴著晨曦而起,跟隨老工匠走進山林,精心挑選質地優良的桑樹皮;回到工坊,目不轉睛地觀察桑皮紙從選材、蒸煮、浸泡、搗漿到晾曬的全過程,每一道工序的細微動作、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把控,都被他們詳盡地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生怕遺漏任何一個關鍵細節。不僅如此,他們還採集了大量的樣本,小心翼翼地裝進行李箱,帶回實驗室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經過一番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深入研究,他們驚喜地發現當地特殊的水質——那源自深山、清澈凜冽且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泉水,與桑皮紙獨有的韌性、色澤緊密關聯,這一發現仿若一把金鑰匙,為古籍紙張的研究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提供了無比珍貴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