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吃完之後馮保結了賬便順著街道往前走了,雖然其他人都不同意但是朱翊鈞還是堅持再看看,再聽聽,他一年才能出來一次總得真正的瞭解一番。
從宣武門出來就是外城了,朱翊鈞十丈之內全是假扮行人的錦衣衛。一出來便發現外城的房屋遠遠沒有內城那麼好,人們的衣著也差的多。
北京的內城外城這兩圈城牆把北京城一分為二,內城城牆南段穿過宣武門、崇文門一線,以這道城牆為限,牆裡牆外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北邊是標準的皇城,皇宮輝煌威嚴,衚衕裡王府大院整齊氣派,而南邊這一圈外城卻紛亂嘈雜,吵吵嚷嚷,就像皇城這張四方大臉下方長得過於臃腫肥大的下巴。
外表看上去好像是累贅,其實卻又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外城建成以前,或者說在明朝從南京遷到北京之前,前門外這一片就是元代北京城的郊區。
這裡是大片的沼澤地,有幾個七零八落的小村子和歪歪斜斜的街道,非常荒涼。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後,將城南做了一些有系統的、有規劃的建設,在前門外大街西側建了一批廊房。
廊房就是帶廊子的房子、商鋪。這些廊房一共有四條,當時叫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四條,最後面這個廊房四條就是後來很有名的大柵欄商業街。
這裡規劃好了做什麼呢?朱棣要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必然要帶來大批商人和官吏,這些人不可能都跟著住到內城去,所以就把他們安置在了廊房這一帶。
所以這裡比東邊的鮮魚口地區更出名,因為這裡的店鋪更多一些,更繁華一些。直到嘉靖時期擴建了外城,前門外這一帶才被圈進城牆裡面。
因為這是新發展的區域,儘管也有不少商鋪貨攤,但與最初的北京內城相比,外城人口還是比較少的,所以還十分荒涼,這應該就是北京城最早的“南貧”了。
朱翊鈞一行人邊走邊看,許多人都是行色匆匆,即便是購買商品也是沒有多少停留。
看著這種景象朱翊鈞神色有些凝重,高拱和張居正來到他身邊道:“陛下,外城大多是農戶,他們在周邊都有田地,所以沒有內城那麼繁華。”
朱翊鈞沒有多說什麼,天子腳下百姓的生活不像他想的那麼好,可以預見其他地區會怎麼樣。實在是他後世見過的農村雖說不上多麼豪華,但是也在他心裡埋入了基礎印象。
以至於他一直以為這時候的百姓即便差一些但是也不會差的太多,如今巨大的反差使得他有些難以接受。
走了許久朱翊鈞看到前面不遠處有一些災民正在排隊領取熱粥,幾個衙役正在一邊叫嚷一邊往災民的破碗裡舀粥,朱翊鈞當先走到其中一個粥棚看了一下。
施粥的衙役看到有人擅自闖進來正想喝罵,不過看到來人前呼後擁的又忍住了:“這位公子來此不知所為何事?”
朱翊鈞沒理他,一個錦衣衛拉著他到牆角給他看了一眼腰牌,這衙役嚇得當即就要下跪,錦衣衛拉住他讓他不要聲張。
朱翊鈞看著前面排隊的大多是婦孺老人還有一些小孩子穿著碎棉布拼湊出來的棉衣跟著他們。
“陛下,這些是今年受到雪災的百姓,青壯和年輕婦女都去工業區幫忙了”海瑞開口解釋。
“那他們住在哪?”
“陛下看那邊城牆腳下的窩棚,許多都是官府幫忙搭建的,原本比這個還要簡陋,今年收的城市管理費沒有用完臣就拿出來給這些災民蓋窩棚了。”
朱翊鈞走到一個大鍋面前,幾個婦人正在用大鍋鏟攪動著。朱翊鈞看了一下用料還是很足的,並沒有像是電視劇裡面那種樣子的米湯。
“今年朝廷不缺糧食,所以海大人向戶部申請了三十萬石糧食,臣也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