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city)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匱乏就是人所擁有或能夠生產的物質生活資料不能滿足其需要。但這裡須作兩點界定。首先,就原初意義講,這裡所指的需要,是人能生存下去的那些最基本的需要,如為了不餓死,必須攝入食物和水分;為了不凍死,必須穿戴保暖衣物;為了不被其它動物侵害,必須居住保證安全的房屋,等等。總之,這裡所說的需要,是人為了避免作為一個有機體和生命遭到滅亡而必須滿足的那些需要,而不是泛指一切。那麼,匱乏也就是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那些物資的缺乏。其次,匱乏是對作為一個總體的人類社會而言,就是說,全社會擁有或可能生產的物資不能滿足整個社會成員的需要,而不是指個別的或部分的現象。
薩特這一思想顯然與通常的觀點相悖。通行的看法是:人類在原始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存在著食物等生存必需品的匱乏;而人類跨出原始狀態的第一步,就是以匱乏的消除為前提的:由於生產力提高,社會有了多餘產品,於是有了私有財產,原始社會解體,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就是說,薩特所說的那種匱乏,在人類擺脫原始狀態後就不存在了。
由於生產方式的轉變,出現社會分工,在此基礎上造成階級對抗和階級鬥爭,這是一種通常的看法。但是,生產方式的轉變為什麼必定不可避免地變成對抗?勞動的社會分工是一種積極的差別,為什麼應該轉變成階級鬥爭,即轉變成消極的差別?通常看法認為是由於原始匱乏的消除,由於多餘產品而導致私有財產的出現。薩特的看法正好相反:這一問題唯一可能的回答是,由於匱乏,社會必然選擇它的死亡者和營養不良者。
第二部 介入(1939…1970)知命之年(1957…1965):辯證理性批判(2)
薩特論證說,如果在一個社會里,勞動產品的數量高於(哪怕是略高於)社會的真正需要,這時由一個不從事勞動的群體來管理社會,在其成員較少的情況下,分享多餘產品,並不必然導致群體(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而且這種狀況也沒有必要改變。只有假定是另一種情況,即社會產品的數量總是少於(哪怕是略少於)社會成員的需求,那個非生產性的管理群體才是肯定多餘的,非必需的。因為它的存在本身就對他人的生存構成威脅;它只有在選擇被清除的多餘人口,也就是讓勞動者營養不良或一部分人死亡的條件下才能存在;而它自身也永遠處於被清除的危險之中,因為勞動者同它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關係。
因此,匱乏是我們理解階級對立和鬥爭的必然性之基本框架。匱乏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原初關係,是人類最基本的事實。薩特不同意說“匱乏是社會的”,認為應該反過來說,社會是在匱乏之後形成的;階級和國家也一樣。
為什麼人類生活在一個匱乏的環境裡?薩特認為這不是一個可以回答的問題。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偶然事件。“匱乏是一種我們同物質單一關係的偶然確定。” (《辯證理性批判》英文字,第125頁)然而這一偶然事件一旦發生,便開始成為一種必然性。而且越到後來,偶然性的成分越少,必然性的成分越多。於是匱乏便成了人類的一種命運。或者更確切地說,匱乏成了非人性的人性。
在匱乏的情況下,一個人對所有的他人來說,是一個非人的人;而所有的他人對這個人來說,也都是非人的人。他們彼此之間不可能人性地對待;這意思是:根本就沒有另外的人性這回事。如果把人與人之間共通的東西稱�